《放下執念,你可以改寫你的人生腳本》國際溝通分析師的14個自我療愈小練習

記者廖明慧/綜合報導

《放下執念,你可以改寫你的人生腳本》以「溝通分析理論」爲基礎,探討童年時期形成的「人生腳本」如何無意識地影響成年後的行爲與選擇。作者周司麗指出,人生腳本源自幼年時接收的「禁止訊息」(如「不要重要」、「不要成功」),並透過「驅力行爲」(如「要完美」、「要討好」)來應對這些限制,最終導致非贏家或輸家的腳本結局。書中提供14個實用練習,引導讀者覺察內在執念、重啓存在力、行動力等六種內在力量,並透過真實案例與學員分享,示範如何改寫陳舊腳本,活出自由且滿足的人生。【案例】爲什麼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妥協退讓?小林是一位男士,已經四十幾歲,在事業上發展得很成功,但內心一直非常懼怕與權威發生衝突。面對權威時,他總是畢恭畢敬,不敢表現出半點質疑。

他有一個非常嚴苛的母親,從小母親就是家裡的權威,只要有人的言行不符合母親的要求與期待,都會受到強烈抨擊。小林也看到母親對父親表達不滿時,兩人經常發生激烈的衝突,甚至大打出手。他很小的時候就發現,在家中最好的生存策略就是「放棄自己的主張與想法,順從與討好母親」。他常常因爲很乖、不用大人操心、表現良好等原因受到母親誇獎。成年後,因爲他的服從與執行能力強,在事業上得到了認可與晉升,後來單獨負責一個部門的工作。但隨着時間推移,他經常感覺自己缺少了某些東西、經常感到內心壓抑。比如,部門間因爲資源問題產生衝突時,他很少能像其他負責人那樣據理力爭,總是不由自主的妥協退讓。對於他溫吞的做法,部分下屬也暗示過不滿。他對自己的否定感愈來愈強,焦慮、憂鬱、煩躁和屈辱的感覺也逐漸增多。

案例中的這位男士小林,年幼時期在面對「強大」的母親時,聰明的發現順從與滿足他人的期待,是他在家中最好的生存策略。這種生存策略在他承擔下屬的工作時,的確讓他受益。但當他成爲部門主管時,這種策略便行不通了。陳舊的生存策略存在人們的潛意識中,缺乏靈活性、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當過去的生存策略不再奏效,但一個人仍固守這種生存策略、無法做出其他選擇時,我們就會說,他「卡在」腳本中了。

對小林來說,他其實早已成長爲獨立的大人,完全有資格、有能力與其他成人抗衡。可是,在他的腳本中,他一直都是那個乖乖服從的小男孩。那些「巨人」的影像依舊留在他內心深處──他是弱小的,別人是強大的──所以他完全不敢挑戰與忤逆他們。工作環境與要求的變化,向他的腳本發出了挑戰:小男孩做好準備成長爲擁有並能夠維護自己想法與主張的成人了嗎?

此案例深刻揭露童年經驗如何形塑潛意識的行爲模式。小林的故事提醒我們,許多「自我設限」源於過去的生存策略,而非真實能力不足。透過書中的自我覺察練習,我們能辨識這些無形枷鎖,並重新選擇更適應當下的應對方式。這不僅是心理療愈,更是賦予自己改寫人生劇本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