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執念,踐行“三減三增”原則,這纔是睿智型父母教育之道
01 家長過度擔憂的癥結:對孩子過度監視
曾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位父親分享他與兒子的故事。
有一次,他那上高中的兒子要參加一場據說很重要的數學競賽。
因爲比賽規格高,參賽者衆多,這位父親很擔心兒子表現不佳,心理壓力大。
他問兒子:“要不要我找老師給你補補課,提前準備一下?”
兒子明確拒絕了。
隔天早上,他又提議:“要不我幫你模擬一下競賽環境,你做幾套題練練手?”
兒子再次回絕了他的建議。
那段時間,每次與兒子交流,他總是離不開競賽的話題。
雖然父親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從兒子的視角來看,這種無休止的干涉只會增加他的心理壓力,打亂他原有的準備計劃。
終於,在某個晚上,兒子忍不住爆發了:
“爸,你能不能別再這麼操心了?你就不能相信我一次嗎?別總是盯着我。”
到了競賽當天,他的兒子神情專注,解題迅速,毫無緊張之色。
賽後,這位父親在朋友圈感慨道:
“兒子參加數學競賽,我比他還緊張,晚上都睡不着覺,擔心得要命。
比賽結束後我才發現,原來兒子比我想象的要沉穩得多,是我自己太緊張了。”
確實,作爲家長,我們總是潛意識裡認爲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覺得他們無法獨立應對挑戰,大事小事都想插手。
但我們忽略了,家長的過度干涉往往伴隨着擔憂、不安和強迫等負面情緒。
這些情緒傳遞給孩子,只會增加他們的壓力,束縛他們的思想。
在如此重壓之下,他們可能會感到壓抑、焦慮,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孩子又如何能夠自由發展?而家長也會因此陷入無盡的煩惱。
成長是一個自我探索和試錯的過程。
如果你總是試圖阻止孩子犯錯,那麼你也阻止了他們的成長。這樣的孩子永遠無法真正成熟。
如果家長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那麼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無疑是一種阻礙。
那些試圖完全控制孩子生活的家長,往往因爲過度擔憂而時刻關注着孩子的一舉一動。
看似是爲了孩子好,但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相反,真正智慧的教育方式是順應孩子的天性和興趣,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去探索這個世界。
就像種樹一樣,如果你過度關注樹木的生長情況,時時刻刻都去查看、擺弄它,反而會阻礙它的自然生長。
反過來,如果你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去培育它,它就能夠茁壯成長、枝繁葉茂。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教育孩子。
如果家長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信任,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成長和探索這個世界,那麼就能夠培養出獨立自主、有創造力的孩子。
反之,如果家長總是過度干涉和擔憂孩子的生活,那隻會培養出依賴性強、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這對於孩子的未來發展是極爲不利的。
02 優質的教育,都懂得適度放手
曾經看到過一個熱議話題,深受啓發:
前一種情況,孩子通過與玫瑰的互動,形成了自己的直觀認知。
後一種情況,孩子只與父親互動,他無法形成自己的直觀認知。
當後一種類似情況反覆發生在同一個孩子身上,他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模式完全被父母左右時,他就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而自我探索、真實體驗和獨立思考等,纔是孩子最寶貴的成長養分。
遺憾的是,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這些最珍貴的養分卻被父母無意識地剝奪了。
過於強勢的教育,如同狂風驟雨,往往讓孩子無所適從。
而優質的教育,則如綿綿細雨,輕柔而持久地滋潤着孩子的心田,滋養他們的靈魂,又如和煦春風,潛移默化地喚醒孩子的智慧之芽。
有位教育博主分享過一個故事:
來自鄉村的李爸李媽爲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環境,帶着女兒李婷搬到城市,讓她在城市學校接受教育。
李媽堅信“孩子只要快樂成長,就是最大的成功”這一教育理念,始終陪伴在李婷身邊,給予她無條件的支持和理解。
無論李婷遇到什麼挫折和困難,李爸李媽總是以寬容的心態接納她,用鼓勵的話語爲她加油打氣。
當李婷因爲連續幾次考試成績不佳而沮喪時,李媽安慰她說:“學習是很重要,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你善良、勇敢、積極向上,這些品質比成績更重要,只要你努力堅持,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
在老師眼中,李婷雖然不是最聰明的孩子,但她情緒穩定、樂觀向上、努力認真。到了初三,她的成績開始穩步提升。
最終,在中考時,她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心儀的高中。這一切都離不開李爸李媽的悉心陪伴和“適度放手”的教育方式。
李爸李媽的“適度放手”並非放任自流,而是在給予孩子足夠自由的同時,引導她積極向上、發揮潛能。
教育本該如此——
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優質教育。
03 睿智型父母,踐行“三減三增”原則
深受這句話的啓發:
父母之愛的純粹,在於適時的放手。父母之愛的深遠,在於懂得離別。
這樣的愛,滿溢着信任、理解與祝願,絕無絲毫的強制與高傲。
須知,關心不等於干涉,放手亦非放任。
多一些建議,少一些命令。
多一些引導,少一些強迫。
睿智型父母,能夠踐行“三減三增”原則,因爲他們深諳自我成長之道,遠比無謂的憂慮來得重要,他們清楚什麼是對孩子最有益的支持與關注。
1.減批評,增肯定
通常來說,父母在日常對孩子的言辭,爲整個家庭氛圍定下了基調。
積極的話語,如同春日暖陽,驅散陰霾,照亮家的每個角落;
而消極的話語,則如寒風凜冽,讓家充滿壓抑與不安。
與孩子交流時,不妨多說些肯定、關愛、尊重、認同與理解的話語。
例如,“我看到你付出的努力了”、“再試試看吧”、“沒關係,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我始終相信你”。
少些否定、催促、貶低、施壓與指責,避免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或是說出傷害孩子心靈的話語。
比如,“你總是不行”、“快點,別磨蹭”、“你太讓我失望了”、“爲什麼別人可以,你就不行”、“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我爲你付出這麼多,你卻這麼不爭氣”。
一句溫暖的話語能提振孩子信心,而一句負面的話語可能把孩子壓垮。
2.減限制,增尊重
在小學階段,父母應鼓勵孩子自由表達觀點、感受與需求,即使這些與父母的想法不同,也應耐心傾聽,不急於打斷或否定。
尊重孩子的興趣與選擇,不強迫他們參加不喜歡的課外活動或興趣班。
閱讀書目的選擇也應以孩子的興趣爲導向,只要內容健康、價值觀正確即可。父母不應過多限制,以免扼殺孩子的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爲他們的負擔。
隨着孩子逐漸長大,進入初中階段後,他們開始注重個人隱私,父母應尊重這一點,不隨意進入孩子房間、偷看孩子日記或社交媒體賬號內容。
同時,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與決策權,讓他們在合理範圍內自由選擇,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與責任感。
平時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與感受,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與支持,滿足他們的價值感需求。
到了高中階段,孩子將面臨着考大學的壓力,父母此時更應保持冷靜與理智,不要過度焦慮或對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
可以放手讓孩子自主安排學習與生活,當他們能夠平衡好學業與娛樂、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時,這便是他們成長的最好證明。
3.減干涉,增自省
我始終認爲,父母唯有不斷學習、進步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
一個智慧父母在面對問題時,他們更傾向於從自身去找原因並努力改進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各種焦慮轉嫁給孩子。
他們深知,孩子不能揹負上成人的焦慮,他們的成長才會變得更加輕鬆愉快。
結語
“三減三增”原則,是睿智型父母的育兒秘籍,更是他們與孩子共同成長的見證。
願每位父母都能踐行“三減三增”原則,成爲孩子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助力他們開啓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