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導致口乾 中醫有解方

口腔示意圖。(李念庭攝)

一名45歲趙先生,左頰至下牙齦出現持續增大的潰瘍腫塊,雖無明顯疼痛不適,就醫竟診斷爲第4期下齦鱗狀細胞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同步進行放射及化學治療,約2周後出現口乾、口腔內紅腫疼痛、口腔潰瘍、咽痛、味覺改變、食慾減退、噁心嘔吐、便秘等不適。

林口長庚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顧德茜說明,鱗狀上皮細胞癌對放射治療十分敏感,放射線能殺死癌細胞,但也會離子化細胞內水分子,導致組織傷害及發炎反應,出現口乾、口腔黏膜炎、味覺障礙、口腔面部疼痛等副作用。若沒有規律清潔,口腔黏膜炎可能加重、潰瘍難癒合,最終可能出現「癌症惡病質」,導致拖長或難以完成療程。

顧德茜指出,中醫認爲放射線治療屬於「熱毒」,唾液量可用來評估「津液」是否足夠。當津液損耗,會助長人體內火勢,以口乾舌燥、疼痛表現,有些患者體質燥熱,熱盛耗傷津液可能擴及全身,出現心煩易怒、便秘、怕熱易汗等症狀。

放射線造成的口乾,中醫多半以「滋陰」搭配「清熱」爲主,除了要補充水分,也要釜底抽薪。顧德茜表示,趙先生屬於熱毒壅盛加上胃虛痰阻,採用大劑量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方藥,配合益氣和胃降逆藥物,不適症狀逐漸緩解。

顧德茜提醒,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生活中可透過攝取足夠水分、多吃軟質流質食物,避免吃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難咀嚼食物、生食、糯米制品等難消化食物及麻油、大蒜、咖哩、榴槤等燥熱食物,並禁菸禁酒禁檳榔,規律清潔口腔,有助減少放射線治療造成的口乾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