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飛絮鬧春擾人 黑科技輪番上陣

眼下,北京已進入楊柳飛絮高發期。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獲悉,今年,本市又有一批專治飛絮的“黑科技”投入使用,如能把飛絮“粘”在樹上的凝絮劑、能像吸塵器一樣拎在手上的“吸絮機”,藉助創新研發的新產品,助力楊柳飛絮防治。值得一提的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揭榜掛帥”課題團隊和北京市科技計劃有關團隊,目前正在研發楊柳飛絮綜合防控關鍵技術、裝備創新和場景式應用,科學推進楊柳飛絮綜合防治。

高壓噴灑凝絮劑減少飛絮飄散

楊柳飛絮是楊柳樹種子傳播和繁育後代的一種生理現象,是植物自然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必然結果。在北京全市範圍內,飛絮期一般從4月上旬到5月下旬,持續50天左右。4月上旬,北京地區的毛白楊最先進入飛絮期,柳絮在楊絮飄飛10天左右開始啓動飛舞季。在飛絮期,每天10時至16時爲高發時段。

北青報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獲悉,目前全市聚焦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採取多種措施開展精準治理,降低飛絮對市民生活的影響,努力實現“有絮不成災、不成害”防治目標。此外,今年本市創新研發的凝絮劑等“黑科技”首次投用,助力楊柳飛絮防治。

昨日上午,北青報記者在景泰橋西南角看到,二環輔路上,高大的楊樹整齊排布,空氣中不時有楊絮飄來。只見一臺高壓噴水車緩緩駛來,瞄準樹冠進行噴霧沖刷。“今年我們噴灑的不只是水,裡面還融入了稀釋後的凝絮劑。”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王豔春介紹說,凝絮劑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製備的水溶液,在現場兌水稀釋,再結合高壓水槍、霧炮車甚至無人機可均勻噴灑於樹冠之上,使楊柳絮在樹上黏結、收縮,失去飛行能力,進而減少飛絮危害,起到物理防治效果。

凝絮劑藥效持續期長,基本上能持續十天到半個月,它的原理是物理吸附包裹固定。而且凝絮劑爲無毒無害、環境友好型高分子有機物,在後期經過雨水和光照會自然降解。目前,凝絮劑已在紅領巾公園、北小河公園等地進行了試驗,今年將在城六區、北京城市副中心、順義、密雲等地進行大範圍推廣試驗,首都機場高速也將投入使用。

吸絮機快速吸走落地楊柳飛絮

除了凝絮劑,輕便手提式楊柳飛絮吸收機也是今年首次投用的防治飛絮“神器”。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款黑色長筒狀的新設備有些像吸塵器,吸頭的另一端有紅色網套,可以儲存吸附的飛絮。設備拿在手裡非常輕便,只有1.4公斤。

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車少臣介紹,輕便手提式楊柳飛絮吸收機是科研人員研發的一種只吸取飛絮而不吸取其他物質的小型機器,具有重量輕、吸取和收集效果好、效率高、使用方便等特點。

“目前道路兩側的柳絮採用清掃車噴水方式清理,但居民區和道路角落需要靠人工清掃。由於柳絮比較輕,很難收集,通過控制飛絮吸收機的風量,可以使其將落地的飛絮及時收集,同時節約用水。”車少臣說,該設備今年將在公園、綠地和部分居民區示範應用。

據設備研發單位綠友集團工程師張紅介紹,設備售價僅有五六百元。根據不同場景、不同需求,設備還可配置不同重量的鋰電池,最高可配備重量6公斤、30個工作小時的揹負式鋰電池包。養護工人使用輕便手提式楊柳飛絮吸收機,可快速吸走落地的楊柳絮,及時消除火災隱患。

多方聯動打造飛絮治理完整鏈條

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處長姜英淑介紹,目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揭榜掛帥”課題團隊和北京市科技計劃有關團隊,正在研發楊柳飛絮綜合防控關鍵技術、裝備創新和場景式應用。

該項目以不同防治場景的實際需求爲出發點,將多種前沿技術進行一體化集成,構建適用於核心區、公園、學校及居民區等人口密集區的應用場景,形成“源頭控制、過程干預、末端治理”的完整鏈條,爲楊柳飛絮治理提供靈活適配的解決方案。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市園林綠化局與市氣象局、市城管委等12個部門協作,將楊柳飛絮防治與安全生產和防火工作、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林地綠地日常養護工作、病蟲害防治工作等深度結合,堅持“應溼盡溼,應掃盡掃”,高標準開展楊柳飛絮預報和飛絮綜合治理。

今年,本市將突出重點區域防治,重點關注居民區、公園、學校等人流量大、關注度高區域,尤其是長安街沿線,東城、西城、朝陽、海淀、石景山要加大力度清掃、溼化。同時,突出重點時段防治,強化夜間清掃、上班早高峰前及時對前日積存飛絮進行溼化和清掃;在10時至14時果序開裂飛絮高發時段,加大噴水溼化力度;晚高峰前,再次進行溼化和清掃,降低飛絮對市民出行的影響;同時隨時發現飛絮嚴重區域,按照30分鐘反饋的原則,及時開展溼化清掃。

此外,本市還將不斷豐富監測手段、提升監測數據分析能力。利用100處楊柳飛絮專項監測點持續開展楊柳樹雌株果序發育動態變化監測,堅持每日組織園林、氣象專家進行研判,通過園林、氣象等公衆平臺及時發佈楊柳飛絮高發期預報,科學指導行業部門及時準確開展防治,提醒市民科學有效防護。

文/本報記者王斌攝影/本報記者袁藝

·相關·

鐵路全面啓動列車空調“清肺”作業

飛絮不但擾人,更會給火車空調系統的運行帶來麻煩。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中國鐵路北京局北京車輛段瞭解到,北京局已全面啓動配屬列車空調系統“清肺”作業。截至目前,已陸續完成700餘節列車空調系統的清洗工作,保證在飛絮盛飛期爲旅客提供一個清涼、舒適、乾淨的乘車環境。

昨日下午,北京車輛段北京西庫檢車間,上午從西寧抵京進入庫檢車間的T176次列車正在準備進行空調清洗。19節編組的列車停在軌道上,一眼望不到頭。一臺足有3層樓高的黃色移動作業臺橫跨車廂,空調的清洗需要車輛電工師傅爬上平臺頂端,佩戴安全繩操作。張棟樑、宋穎劍打開硬座車廂頂部空調機組的蓋板,並使用高壓水槍徹底清除附着在蒸發器、冷凝器等裝置上的楊柳絮和污垢。在高壓水柱的強力沖刷下,一片片絮狀物隨着水流被沖刷下車,蒸發器、冷凝器又露出了本來的模樣。

“現在南下的火車已經開啓了空調機組,如果大量楊柳絮附着在空調的冷凝器上,會影響空調的換熱效率,乘客在車廂內直接的感受就是悶熱。所以每到春季楊柳絮盛飛期,車輛段都會及時對列車的空調機組進行全面‘清肺’作業。”北京車輛段北京西庫檢車間副主任任思宇介紹。

除了車頂的空調外機,車輛電工還會對車內空調的濾網進行清潔。“濾網和我們家裡空調用的過濾網差不多,主要是過濾列車內空氣中的灰塵,提升空氣質量”。北青報記者發現,列車空調濾網的摘取不僅麻煩,而且作業環境狹小,車輛電工需互相配合,鑽進空調機組內部取下濾網。濾網的清洗同樣會使用高壓水槍,沖刷後,附着一層灰塵的濾網也變得通透起來。

據瞭解,北京車輛段自4月1日起對配屬列車空調系統實施深度清潔,作業聚焦蒸發器、冷凝器及雙濾網等關鍵部件,通過高壓沖洗清除翅片和濾網縫隙楊柳絮殘留,確保空調機組換熱效率穩定。截至目前,北京車輛段已完成對北京、北京西、石家莊、南口、邯鄲等區域55組共704輛列車空調系統清潔作業,全部作業預計4月15日前收官。後期,車輛段將根據楊柳絮動態開展常態化清理,持續強化空調設備技術保障,提升旅客出行體驗。

文/本報記者王薇

攝影/本報記者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