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混合威脅 歐洲來臺取經「全民韌性」
(圖/美聯社)
歐洲議會「歐洲民主盾特別委員會」(EUDS)預計在2025年7月21日訪問臺灣,期望實地瞭解臺灣如何面對各種「混合威脅」並汲取應對經驗。這些威脅包含假訊息、經濟施壓和網路攻擊等,雖不像傳統戰爭那樣明確,卻已成爲當代國際安全局勢中的關鍵變數。對歐洲來說,臺灣是一個觀察「實戰對局」的前線,而且應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面對這種持續變化的局勢,臺灣也積極調整佈局。總統府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並將7月訂爲「國家團結月」,透過結合「漢光演習」的全臺城鎮防空演練,模擬戰時關鍵基礎設施遭攻擊後的搶救行動,強化社會整體的應變力與整合效率。
混合威脅的實質,是將傳統軍事手段與非傳統戰術交錯運用,並經常發生在尚未構成明確戰爭的灰色地帶。這類威脅通常會針對社會系統中的脆弱點,或挑起具爭議性的對立議題,例如資訊環境、關鍵基礎設施、或民衆的信任與士氣。同時,混合威脅具備高度模糊性與可否認性,使其難以被即時辨識與有效反制,已對各國的應變能力構成挑戰。
臺灣與歐洲現在都面臨來自潛在敵對政府的相似挑戰,這些行爲者往往試圖利用民主社會的開放性與脆弱性來達成其政治目的。而且,臺灣已是全球受國外假訊息影響最嚴重的民主國家之一,每逢重大選舉或社會議題都會成爲資訊戰的目標。
近年來,歐洲也越來越重視印太地區在全球安全中的戰略角色,並開始對臺灣釋出更明確的支持訊號。歐洲議會此次訪臺的成員更直言指出,有必要觀察「臺灣應對混合威脅的措施」,顯示他們意識到臺灣在這方面累積的經驗不只是實用,更具借鏡價值。臺灣出於國家與國土安全的實際需求,已建立民主國家所缺乏的政策與工具,形成有臺灣本土特色的防禦機制。
面對日益複雜的混合威脅,臺灣逐步建構出以法制、體制與科技工具相結合的「全社會韌性」戰略。2024年成立的「全民防衛韌性委員會」,由總統主持,標誌着這一戰略的制度化,同時,行政院設置全社會防衛韌性工作小組,綜整災防會報、國土安全會報、全動會報與資通安全會報。這個委員會的內容涵蓋民力訓練暨運用、戰略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維運、社福醫療及避難設施整備,以及資通、運輸及金融網絡安全,俾強化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這顯見臺灣不僅強化軍事防衛,也重視整體社會的承受與恢復能力。
自2014年以來,烏克蘭面臨着俄羅斯將資訊戰與軍事行動同步運作的能力,而2022年全面入侵更讓歐洲警覺到混合威脅的破壞潛力。除了數位領域,俄羅斯也將移民與能源政策武器化,例如透過限制天然氣供應來對歐洲國家施加經濟壓力,或利用突發性難民潮對鄰國造成社會負擔與內部不安。波羅的海地區更屢次出現俄方挑釁與破壞行動,包括干擾邊境秩序、破壞通訊基礎設施,甚至進行灰色地帶的軍事部署。
此外,俄羅斯亦被指涉及歐洲多國的選舉干預並塑造國家敘事,透過資金、假訊息與網路帳號介入公民投票,削弱對民主制度的信任,例如,介入2024年歐洲議會的選舉。這些行動共同目的旨在分化歐洲內部、削弱其對外政策一致性,並擴大俄羅斯在全球的戰略影響力。
臺灣與歐洲在面對日益複雜的混合威脅時,共享民主韌性的最前線。這些威脅模糊和平與衝突的界線,更在從內部阻擾民主社會的穩定與主權。
歐洲代表團來訪,應是對於臺灣從防疫到防戰的肯定。臺灣應持續整合中央與地方、公私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力量,並透過國際合作,引入外部資源及經驗,進一步面對複合型威脅的長期壓力。(作者爲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