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詐大使”朱時茂接連被騙,除了提高警惕,還應構建信任體系丨有一說一

□蘇定偉

7月4日,演員朱時茂發視頻稱自己連續兩天遭遇騙局,“我還是反詐大使,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低級錯誤。”“反詐大使”被騙,警示你我普通老百姓,對財產的守護意識還需加強,個人需保持合理警惕,社會則應提供可靠的保障系統,防騙防詐,人人有責。

朱時茂在視頻中稱,自己昨天接到一個認識的人的電話,稱因“侄子結婚沒有現金”,急用錢暫借2000元,朱時茂就給轉過去了。 第二天,演員“劉金山”也要加微信,加上微信後“劉金山”稱其在呼倫貝爾拍戲,發來二維碼讓朱時茂轉5000元。而“劉金山”對朱時茂的稱呼“老哥”讓他心生懷疑,打電話給劉金山覈實後,發現自己果然遇到了詐騙。

一位公衆人物,尤其是有“反詐大使”身份的知名演員,竟然在短時間內連續落入兩個並不高明的騙局,這背後折射出的已不僅是個人的疏忽,而是整個社會面臨的信任體系危機。連“反詐大使”都難以倖免於騙局時,普通民衆又該如何自處?回望歷史長河,信任始終是人類社會的基石。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傳統社會中,信任建立在血緣、地緣等穩固關係之上,有着明確的邊界和保障機制。

隨着科技發展和社會流動加速,人際交往範圍呈幾何級數擴張,信任的對象從熟悉的鄰里,擴展到素未謀面的網友,從實體店鋪延伸到虛擬平臺。這種變化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信任變得空前脆弱。一些車站掛着“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忠告,這些忠告拉大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往往讓人萌生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涼意。與其總是想着提醒如何防範,還不如共同努力去營造無需防範的環境。

深入分析朱時茂被騙案例,可以清晰看到騙術如何精準抓住人性弱點與社會漏洞。第一起騙局中,騙子冒充“認識的人”,利用“侄子結婚”這一中國傳統社會極爲重視的人生大事作爲藉口,又以“急用現金”製造緊迫感,多重心理攻勢下,即使如朱時茂這樣的公衆人物也難逃中招。僞造身份—編造合理情境—製造緊急氛圍—阻斷覈實渠道—完成詐騙,標準的詐騙流程讓人防不勝防。第二起騙局更是直接假冒知名演員劉金山,利用演藝圈人際關係複雜性做掩護。這些手法並非多麼高深,卻因抓住了人性中樂於助人、不願猜疑熟人的特點而屢屢得逞,給詐騙分子可乘之機。

防騙,僅靠“提高防範意識”還遠遠不夠,社會需要構建一個多層次、系統性的反詐騙防禦體系。電信運營商和互聯網平臺應當承擔起更多責任,通過大數據分析識別可疑號碼和賬號,建立更有效的預警機制。完善相關立法,加大對個人信息買賣和電信詐騙的懲處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反詐教育應當從老年人等易受騙羣體擴展到全社會,通過模擬詐騙場景等方式提升實際應對能力。

朱時茂對“個人保持合理警惕”現身說法:第一次輕信了,損失了2000元;第二次覈實了,保住了5000元!對於“錢”,個人需保持合理警惕,社會則應提供可靠的保障系統,唯有正視這一問題,共同努力構建新型信任體系,這樣才能在數字化浪潮中,既保持連接暢通的自由,又擁有安全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