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藏購野獸派藝術家馬蒂斯作品 梳理呈現梵谷對同期與後世藝術家的風格影響
一片橄欖樹林,畫面上佈滿了帶有方向性、富有節奏感的筆觸,天空以粉紅呈現,草地則帶着橘色,這些用色顯然不是自然寫實,而是對情感的一種抒發。聽到這樣的描述,許多人腦海裡很可能會浮現梵谷(Vincent van Gogh)於1889年在法國南部所畫的15幅橄欖樹林系列之一。然而,這幅作品其實出自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之手,標題爲《科利烏爾的橄欖樹林》(Olive Grove in Collioure),完成於1905年。
亨利・馬蒂斯《科利烏爾的橄欖樹林》。 圖/取自artnet
近日,位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藏購了這件生動的風景畫,目的在於向公衆展示梵谷如何透過他激進的用色與筆觸,影響後來整個現代藝術的發展。儘管這幅作品完成的時間於梵谷逝世15年後,但明顯的是馬蒂斯畫中的各種表現方式依然流露出受到梵谷的精神影響,不論是畫面表現性強烈、反自然主義,並且筆觸帶着高度個人化的情感特質,均顯現出梵谷在20世紀藝術家的視覺語言上有着一定重要性。
梵谷(1962攝影)。 圖/取自artnet
梵谷博物館內的策展人麗莎・史密特(Lisa Smit)提到:「這幅作品看似簡潔直接,然而色彩燦爛到宛如一場五彩紙屑的爆炸。」她也強調,這次的收藏對館方而言別具意義,能更有效展示梵谷如何深刻影響了後一代藝術家,特別是像馬蒂斯這樣的現代主義巨擘。
梵谷於1890年去世,享年僅37歲。而馬蒂斯直到1897年才第一次真正接觸到梵谷的作品。當時的馬蒂斯約莫二十多歲,還未在藝術市場上取得任何實質突破。在一次前往布列塔尼(Brittany)拜訪澳洲畫家約翰・羅素(John Russell)的旅程中,他首度看見梵谷的畫作。羅素與梵谷交情匪淺,因此他對馬蒂斯展示了自己收藏的梵谷作品。據說馬蒂斯當場便被深深吸引,羅素於是將其中一張素描《乾草堆》(Haystacks,1888)送給他。這件作品後來被馬蒂斯掛在巴黎公寓的牆上,與他同樣珍愛的塞尚(Paul Cézanne)與高更(Paul Gauguin)畫作並列。
梵谷《乾草堆》。 圖/取自artnet
有些藝術史家甚至認爲,馬蒂斯的風格在見到第一幅梵谷後就幾乎在一夜間徹底轉變。舉例來說,他在畫布上以短而分散的筆觸鋪排色彩,部分受到後印象派另一位代表人物秀拉(Georges Seurat)點描法的啓發。然而,梵谷博物館策展研究團隊則認爲,這或許也與梵谷在1889年使用蘆葦筆創作的一系列素描中,那種大膽明確的線條有相當關聯。
如今爲了呈現這條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梵谷博物館特別將馬蒂斯的《科利烏爾的橄欖樹林》與梵谷的《療養院花園的樹木》(Trees in the Garden of the Asylum,1889)並排展出。透過這樣的並置,可以清楚看到馬蒂斯在研究梵谷素描後如何延續其探索,並在自己的畫面上加入更多個人化的詮釋。例如,馬蒂斯將筆觸進一步獨立化,並刻意在畫布上留下未着色的空白,放棄畫面的整體連貫,換取更強烈的表現性。
梵谷《療養院花園的樹木》。 圖/取自artnet
然而館方也接續表示,或許梵谷對馬蒂斯最顯著的影響,推測是自1897年以後他開始採用更加高彩度、對比奔放的色彩。馬蒂斯早年在學院派體系下訓練,顏色多半服從寫實與和諧原則。但接觸梵谷作品後,他驟然意識到色彩可以承載遠超過再現自然的擬仿,進而轉化爲強烈的情感符號。這種改變直接促成馬蒂斯在20世紀初投入野獸派(Fauvism)的嘗試和探索。衆所皆知野獸派以大膽的色彩、奔放的筆觸和造型結構聞名,馬蒂斯可說是其中的領軍人物之一。從他那段時期的許多風景畫中都可見到類似的筆觸結構與帶迷幻感的調色,這讓人很容易將其與梵谷聯繫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梵谷博物館並不只收藏梵谷本人的作品作爲展示、研究。館內還收藏大量和梵谷同輩藝術家的畫作,例如高更的多件作品、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的《割草,埃拉尼》(Haymaking, Éragny,1887),以及梵谷好友埃米爾・貝爾納(Émile Bernard)所畫的祖母肖像(1887),這幅畫甚至曾被梵谷本人擁有並高度讚賞。這些收藏提供了具有價值的研究對比與藝術史的背景脈絡,有助於讓更多人全面理解梵谷的創作路徑。
梵谷《療養院花園》。 圖/取自artnet
梵谷對20世紀藝術的影響當然遠不僅止於野獸派。畢卡索(Pablo Picasso)就曾將梵谷形容爲他的「守護聖人」;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長期以來也非常崇拜這位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德國表現主義重要人物基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與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同樣將梵谷視爲啓發他們邁向抽象表現的先驅。
這件新藏購的馬諦斯作品與文森·梵谷(1853–1890)《療養院花園中的樹》(1889)並列展出。作品爲鉛筆及蘆葦筆墨水紙本,藏於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文森·梵谷基金會)。 圖/取自vangoghmuseum
對此次典藏馬諦斯的作品一舉,梵谷博物館的策展人史密特結論出「要有效展示梵谷對後一代藝術家的鮮明影響,一件馬蒂斯的野獸派繪畫是不可或缺的。」她接連補充,《科利烏爾的橄欖樹林》正好填補了館方收藏中一項重要空白,讓觀衆得以更直接看見梵谷如何啓發20世紀的色彩革命。
※本文由《非池中藝術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