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還是和共 國父逝世百年省思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一些自認爲忠貞國民黨員者,至今仍堅守「反共」立場;臺灣社會也有批評國民黨已不再「反共」的聲音。當前國民黨高層菁英,亦有不少對外宣稱自己「反共」,以免遭指爲「親中」。
今年適逢孫中山逝世百年,正值深思之際,國民黨如今應如何看待「反共」這一議題?
「反」字蘊含兩重意義:其一,關乎精神、信仰、路線及意識形態,鬥爭強度大,往往難以妥協,必須以實力對決;其二,涉及權力與利益,可妥協,亦可透過實力解決。當下臺灣的「反共」,究竟屬於哪一種?
清末民初的中國,處於「信仰、路線與意識形態」交鋒之際。從「師夷之長」的「船堅砲利」,到君主立憲的「維新變法」,再至「革命」成功後,中國現代化的道路究竟何去何從?到底要否「全盤西化」,要走馬克思主義,還是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之爭?孫中山先生提出能夠救國與建國,並促使「民族振興」的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爲求對付軍閥,完成統一,孫中山曾用其威望促使「聯俄容共」,但他也表示共產主義制度並不適用於中國。然而,他辭世後,國共兩黨因理念與意識形態分歧,加上權力與利益衝突,終至決裂,成爲生死之爭。
1949年以後,兩黨、兩岸各自走自己的道路。最初30年,臺灣走向三民主義與資本主義融合之路,大陸走上共產主義與極權主義混合的模式。這段時間,「反」是兩岸的主旋律,大陸「反資、反蔣」,臺灣則「反共、反毛」,既有意識形態對立,也有權力與利益的鬥爭。
1979年後,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開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治國思想。雖仍口頭提及馬克思、列寧主義,但在民族主義層面,已與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趨同,放棄無產階級鬥爭,轉向和平發展與國際合作,同時弘揚中華文化。在民生主義上,強調務實主義,兼顧國家資本與私人資本,以「均富」(即大陸所稱之「小康」、「扶貧」)爲目標,且近年來的重大建設亦與孫中山當年規畫的實業建設相呼應。兩岸唯一顯著的區別,僅剩民權主義的實踐模式,中國共產黨目前仍處於孫中山所指的「訓政時期」,維持一黨專政;臺灣則自1990年代進入憲政的全面民主化。然而,臺灣的民主逐漸惡質化,已偏離孫中山所倡導的民權主義。
當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思想已經不再是它名稱上的共產主義,而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名,且內涵上已經逐步向三民主義靠攏時,這時臺灣所主張的「反共」,如果指的還是以前的「反對共產主義」,則已是錯誤的認知了。如果認爲「反共」就是「反對中國共產黨」,那就是反對中共這個權力機構。而目前中共的權力機構與對外代表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國」,那「反共」就等同於「反中」了。
至於民進黨,由於其走的是臺獨分離主義路線,且不認同孫中山及三民主義,因此其「反共」與「反中」,必然是出於民族主義的對立。這種「反共、反中」已屬意識形態、信仰與理念之爭,幾無妥協可能,最終只能以實力(武力)決勝負。
兩岸分治已逾75載,於孫中山逝世百年之時,在中國共產黨逐漸接近孫中山思想之際,國共已無「主義對抗」的必要,中國國民黨反而是應當堅定三民主義的治國理念,掌握孫中山思想的話語權,與中共和平地進行思想、制度與建設上的良性競爭。同時,面對政治歧異,應避免陷入以武力決定未來,而應以溝通與對話,來化解政治歧見,爲兩岸尋求和平發展之道。
(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