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被利用」 收容少年暴增70%!法務部盼設專責少年法官

司法法制委員會召委吳宗憲提到,矯正學校誠正中學今年出現少年犯罪的人數沒有上升,但收容少年暴增70%的情況,原因在於安置機構的資源太少,導致這些司法少年無處安置。(圖擷取自國會頻道)

《少年事件處理法》2023年修正上路,雖行政輔導先行機制立意良善,但也造成檢警難以深入追查「成少共犯」案件,導致幕後犯罪集團難以搗破,造成一批批少年淪爲犯罪免洗筷,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今(2)日爲此召開公聽會檢討制度,司法院建議將行政輔導的「少輔會」主責機關從警方改成社政或教育單位,法務部也盼設置專責少年法官,強化檢方深入調查少年犯罪的支持。

司法法制委員會召委吳宗憲提到,矯正學校誠正中學今年出現少年犯罪的人數沒有上升,但收容少年暴增70%的情況,原因在於安置機構的資源太少,導致這些司法少年無處安置,而「成少共犯」多因「詐欺」、「妨害秩序」等兩大罪名暴增,而這也有很大的問題是「偵查主體割裂」。

他說明,成年犯是檢察官偵辦,少年則是少年法庭,但偵查主體割裂的結果是否會讓更多偵查不公開的資料外泄,甚至因爲雙方羈押與否,都會造成羈押的細節遭外界知悉,且若是一昧的以保障少年爲優先,完全不管犯罪團體是否殲滅的話,那犯罪團體也只會把未成年者當「免洗筷」,這批被帶走就吸收下一批少年,源頭的犯罪團體沒解決,就只是造成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被利用,周而復始。

孩想陪你長大聯盟總召集人徐妮妮更直言,《少年事件處理法》、行政輔導先行的作法立意良善,強調以行政資源優先介入司法爲後盾,避免少年進入司法體系,保障少年的最佳利益,然而實務端與最新的數據卻顯示,理想與現實看起來是落差巨大。

她指出,資源的斷裂、輔導的無力安置困境層出不窮,現行的法制配套遠遠無法支撐這個理想,導致實務端疲於奔命,行政、司法、教育、社政、矯正等單位各自爲政,橫向聯繫嚴重不足,至於司法院則是高高在上,制度設計只管法制完備的表面,把現場執行的困難跟後果都丟給第一線單位去擦屁股,無視於人力、資源與專業訓練的匱乏,少年犯罪的樣態一直在改變,司法院不但沒有快點行動,卻還在溝通研商協調,令人無語至極。

司法院少年與家事廳副廳長李昆霖表示,面對少子化趨勢,任何孩子都不能漏接,但司法沒辦法解決一切,還是需要仰賴各行政機關、各種資源的整合纔有辦法做到,司法院作爲《少事法》的主管機關責無旁貸,針對地方政府與行政院之間的溝通聯繫,也建立了三級聯繫機制,同時也贊同將少輔會的主責機關從警政單位轉到社政或教育單位。

李昆霖指出,另外安置機構的部分,目前司法安置確實找不到安置機構或是牀位,可能也因此導致許多少年就被迫遭裁定感化教育,而進入矯正學校,但進入矯正學校並非對少年是最好的處置,所以這部分恐怕需要進一步去強化司法安置的資源,能否透過衛福部那整合社政資源做安置,這是值得思考的1個方向。

法務部檢察司長張曉雯坦言,隨着《少事法》在2023年6月21日修正後,檢察官在刑事偵查中就少年犯罪的部分,應該要移送少年法院處理,無法進行偵查,後續也與行政院、臺灣高等檢察署開會研商,希望能與全國各地的少年法院或少年法庭,針對成少共犯的案件類型做相關的聯繫機制,提升偵辦成少共犯案件的溯源。

她指出,贊同學者提出建立專責少年法官的機制,因爲檢察官針對少年犯罪無法再進行相關的偵查,在實務上有非常多司法警察提醒,就少年犯罪部分若沒有少年法官的支持,檢警很難做進一步的偵查,希望司法院能將此作爲革新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