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了,尺度不是他的春藥

上個週末。

在《好東西》佔據影迷朋友圈頭條的同時,長久被忽視的直男們,也迎來了他們的“年度大片”——

在Sir學生時代,人人必看的那部《角鬥士》,終於有了正統續集。

導演依然是雷德利·斯科特。

在憑藉《角鬥士》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23年後,他花了3.1億美元的重金,重新“搭建”一次羅馬帝國。

尺度R級,院線一刀未剪。

看起來很值得期待?

只是。

非但票房很慘,截至今天,票房才2700萬,不如隔壁的《蠟筆小新》。

連豆瓣評分,也僅有6.9分。

是國內對好萊塢大片不感冒,還是雷老爺子真的翻車了?

今天就來聊聊——

角鬥士2

Gladiator II

01

先回答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值不值得回票價。

還是值的。

畢竟爆米花電影該有的場景,它都有——

比如,開頭就是海戰。

浩浩蕩蕩的羅馬艦隊遠征非洲,接着便是投石車、弓箭反攻,展開了一場原始而殘酷的廝殺。

也彌補上一部沒有攻城戰的遺憾。

緊接着,影片立馬進入正片——

觀衆最感興趣的“角鬥”部分。

爲了視覺效果,增加新意,雷導也是耗費不少腦細胞。

比如在角鬥場裡,加了點科幻感——

第一場角鬥,出場的是兇殘的狒狒。

(某一幕閃過的瞬間,以爲是地獄三頭犬......)

第二場,則是巨型犀牛。

剛出來時兇殘龐大,確實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甚至在第三場角鬥,在競技場裡灌水,模仿起“特洛伊海戰”。

當然底下還有鯊魚,隨時準備將跌下船的人分食殆盡。

而角鬥士的刀刀見血,鬥獸場上的命如草芥,斷臂,割喉,斬首.......

權謀之下的鮮血,民衆因不滿暴政席捲起的滔天怒火。

這些展現羅馬帝國殘酷一面的畫面,也一刀不剪,讓人感慨審覈終於放過。

看下來,場面是挺豪華了。

但也會讓人由衷質疑起真實性來,這不可能啊。

比如,真的會有犀牛?

比如,這巨型競技場水怎麼排?

以及,鯊魚是哪抓的?

三連問後,只能回答一句,不容細想。

其實早在去年拍《拿破崙》時,雷導早就被人詬病不尊重史實。

但,他本人也迴應過了:“我覺得是什麼樣,就拍成什麼樣。”

老一輩藝術家的叛逆,來自於對類型片的嫺熟,以及強大的吸金能力。

《角鬥士2》裡,他在橫跨近8公里的片場中真實搭建了鬥獸場、宮殿、古羅馬城市片區、皇帝雕像等諸多大型置景,在鬥獸場裡,還找了500人的羣衆演員當觀衆。

也因此,整部電影在新奇元素攪局下,倒也沒有脫離羅馬城該有的厚重感。

在史詩電影因燒錢,回收成本大而普遍衰落的情況下。

雷導竟能以自己驚人的吸金能力,以及老派的直男審美製造出可觀的視覺效果,實屬不易。

光是感受這個羅馬,就能值回票價。

但,結論有個前提——

就是你從未看過這種類型的片子。

如果你看過第一部的《角鬥士》,抱着高期待值。

Sir就不建議去看了。

因爲,和上一部對比,這一部退步得可怕。

02

場景升級了,氣勢更宏大了。

但爲什麼跌分?

相較於第一部,雷導這一部可謂是在技術上的全面退步——

首先是,對史詩感的把握不足。

史詩,不只是特效。

以前的史詩感,是靠一兵一卒,真實的細節累積起來的。

比如前作《角鬥士》的開場。

馬克西蒙斯將軍率領羅馬軍隊攻打日耳曼。

他怎麼拍?

沒有巨大的攻城場面,而是選擇在一片密林。

是挖戰壕,派使者議和,以及嚴謹的戰術安排。

緊張的氣氛,將士的沉着,自帶張力。

直到戰馬帶着被砍去頭部的使者回到營地。

戰爭才真正爆發——

接着便是見血封喉,冷酷無情的戰爭場面。

不需要特效,反倒真實得讓人害怕。

而《角鬥士2》呢。

雖然開場便是海船攻城,場面蠻大。

但細細看來,沒有謀略,一開戰便是投石機vs浩蕩船艦。

特效有了,內核卻粗糙了,隨之而來的,沉浸感,真實的史詩感也就消失了。

除了史詩感,雷導的第二個退步是——

文戲的缺失,讓角色太過於空洞。

整部《角鬥士2》的劇本創作,似乎就是着重雕琢三場角鬥場的場面,彼此之間,用不痛不癢的文戲縫合。

這使得幾乎全片所有的人物塑造,都流於表面。

比如主角路奇烏斯。

舉個例子。

開頭那場戲,路奇烏斯和妻子接吻,表達兩者恩愛,爲後續主角失去妻子的痛苦做鋪墊。

然而匆匆轉入的戰爭大場面,讓整個故事情緒的根基變得十分粗淺。

畢竟,僅憑開頭如此短的情感互動,觀衆不可能產生共情。

妻子死得不痛不癢。

主角一切的憤怒也就如同空中樓閣。

包括,路奇烏斯和他媽媽見面的橋段。

影片僅用三次見面就實現了他三次的心態轉換,從第一次憎恨,到第三次的徹底接受,實在過於草率。

少了和別人真正動人的情感互動,就失去了真切的憤怒,也就無法爆發出真正令人鼓舞的怒吼。

這就是整部電影,只能在部分場景掀動情緒,但總體無力的原因。

同樣的問題,也在反派。

兩位皇帝蓋塔和卡拉卡拉,形象被簡化成臉譜化角色。

而最終的反派,馬克裡努斯本可以更加出彩。

畢竟他身上有着傳奇色彩,從奴隸慢慢上升到權力高位的人。

作爲奴隸的他,一步步洗刷恥辱,站到高位。但電影對他的塑造及反轉太快了,以至於給人的印象,就只是一個得勢的小人。

如此羸弱的反派,註定襯托不了真正的英雄。

第一部爲何出彩?

是看似簡單的復仇故事,其實深藏着人物內心巨大的衝突與掙扎。

華金·菲尼克斯演的反派,小皇帝康茂德。

被作爲羅馬五賢的父親馬可·奧勒留無視,於是謀權篡位、並且弒父。

之後,他自傲又自卑,即便是當了皇帝后,仍極度想要別人發自內心地承認自己。

正如小丑與蝙蝠俠,正是因爲有力的反派,纔有動人的英雄。

而時隔24年,我們看到雷德利·斯科特在電影技術特效上的進化,對於觀衆喜好、商業考量上的進步,也看到他在藝術創作上的全面退化。

這只是創作力上的退化嗎?

很可能,這是來自心態上的疲乏。

03

是的,即便不願承認,我們也逐漸意識到,隨着年紀的漸老,雷德利·斯科特在創作上也疲態盡顯了。

就拿這幾年的作品來說。

他拍過中世紀的女性悲歌,《最後的決鬥》。

也拍過豪門恩怨,《古馳家族》。

拍過絲毫不在乎史實的帝王傳記,《拿破崙》。

也拍了經典續作,《角鬥士2》。

類型毫無章法,甚至讓人看不出這是同一個導演的手筆。

當然有好有壞。

可是如果你細想下來,會發現這些電影大多都是些精緻有餘,而敘事溫吞的作品,以至於大部分情況下,兩個半小時都無法講清楚一個故事,於是只能在所謂的“加長版”裡找補。

他有些像是,陳凱歌化的張藝謀。

在思維上一直留在他曾經的那個時代裡,不願做出改變。

在行爲上,卻只是不斷地拍拍拍,並不在意自己的表達。

一個大師,變成了手藝人。

可問題是。

《角鬥士》的內核是什麼?

不是宏大的場面。

而是一句話——

個體對於權勢的反抗。

是被囚禁在下層當中的個體,拿起刀劍,向無望的命運以及吃人的權勢,發出的怒吼。

而這,需要的是創作者本身的表達欲。

比如,一個情節。

馬克西蒙斯他在殺死其他的角鬥士後,民衆們喊着“殺”,他無奈殺掉之後,直接對羣衆的怒吼。

爲什麼怒吼。

是因爲在羅馬競技場上,站在“上層”的不僅僅有皇權,還有羣衆。

在前作,雷德斯·斯科特,不止一次去展現屬於民衆的暴力。

角鬥場上,有民衆,也有君權,更有底層的相殘。

所以,《角鬥士》的世界觀是無望的。

在無望的人生中,主角選擇抗爭,去守護生命的尊嚴與高貴。

這樣纔有一種個體反抗世界帶來的的悲壯感。

甚至在最後。

他被毒劍刺傷,神智不清,面對是虛僞的想要獲取民心的暴君時。

仍舊在角鬥場上成功反殺。

這種爲復仇,或爲正義,或爲撕破僞裝,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感覺,才轉化爲一種源源不斷的鼓舞。

在雷導的《角鬥士》中,個體的精神力量,或者英雄主義,在孤獨無助的情況下,被一個極爲簡單的古典而史詩的復仇故事,推到了一個極致。

這就是《角鬥士》的精神內核。

但這一部,很可惜。

雷導卻再也沒有那種憤怒,或者心力去傳遞這樣的態度了。

他知道人們需要的是什麼。

但與此同時,卻有心無力到了草率的地步。

比如一個情節。

《角鬥士2》中將路奇烏斯買到手的商人馬克裡努斯對他說過這麼一句話:

憤怒,是你最大的天賦。

你沒看錯。

不是通過情節來表現,甚至也不是通過動作來表達。

而是用“說”的。

而當憤怒僅僅只是口頭說出來的話語,而不是有機地融入電影血脈時,實際上,激昂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該怎麼說呢?

Sir想到的,其實是第一部《角鬥士》裡的一個片段。

角鬥場上,馬克西蒙斯打敗了上一任的傳奇角鬥士,原地封神。

這時觀衆高喊:“殺了他”。

我們知道在這個地方,觀衆就是民心,贏得了觀衆也就贏得了一切。

於是馬克西蒙斯看了眼皇帝。

皇帝看着激動的觀衆,在洶涌的情緒浪潮下,哪怕萬般不願意,也把拇指向下,做了一個“殺”的手勢。

畢竟民意不可逆。

他要“贏”。

但馬克西蒙斯的做法呢?

他扔下了刀。

大踏步離去。

可意外的是,此時,觀衆卻又沸騰了起來,他們稱讚着馬克西蒙斯的仁慈與善意。

而迎合觀衆的皇帝,反倒成了小丑。

以前。

Sir覺得雷德利·斯科特就是馬克西蒙斯,他總是出人意料,於是可以拍出超時代的《銀翼殺手》,可以拍出經典的《異形》,可以先別人一步拍出女性主義的《末路狂花》,也可以在古裝片並不風光的時候花大手筆拍出《角鬥士》。

激昂,張揚,在宏大的時代中傳達個體的情緒,對世界做出哲學性的思辨,是雷導曾經的動人之處。

而如今呢?

Sir覺得他漸漸變成了那個皇帝。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以一種墨守成規的方式,呈現着他一成不變的世界,並誤以爲,自己就是在投觀衆所好,以爲這樣就能贏得勝利。

可是啊。

時代早已變了,觀衆也早已變了。

那些“成功法則”早過時了。

只是很可惜。

那個教會我們要敢於“背對凱撒”,讓我們見到“人類無法想象的美”,並在現實的道路上讓我們有勇氣“繼續前行”的雷德利·斯科特。

對此依然毫無察覺。

這不。

接下來,他又要拍《角鬥士3》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