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評論:不給“黃牛”生存空間
近期,一款潮玩LABUBU憑藉獨特設計吸引了無數消費者,也讓“黃牛”嗅到了商機。在二手市場上,部分LABUBU溢價超30倍,普通版溢價也在100%以上,有“黃牛”在補貨羣中公然挑釁,“門店新品不用搶了,我們找‘科技’全打了,你們能搶到算我輸”。這番言論,揭開了“黃牛”利用技術手段擾亂市場的冰山一角。
“黃牛”口中的“科技”,實則是搶單搶購的外掛軟件。筆者近日在某電商平臺上搜索“搶購LABUBU”發現,有多個商家售賣所謂“自動連點器”的搶購外掛,並宣稱其可用來搶購潮玩、演唱會門票等,價格大多在20元左右,宣傳語“一次搶購直接回本”極具誘惑性,寶貝評價上有多名購買者留言評論稱,“當天搶到、好評”。爲驗證外掛的實際效果,筆者下單了一款外掛並按商家說明進行了安裝,因LABUBU盲盒暫未開始搶購,便嘗試搶購某明星演唱會門票,發現其確實可以通過自動連續點擊購票選項進行搶票,操作並不複雜。連筆者都能輕易上手,不難想象,對於擁有大量搶購賬戶、先進設備以及外掛功能更“強悍”的“黃牛”來說,必然會在搶購潮玩、演唱會門票,甚至博物館門票、醫院號源時更加遊刃有餘。
“黃牛”利用“科技”手段,將面向大衆的商品和服務變成投機牟利的工具,從中賺取暴利。這一行爲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同時,嚴重擾亂了市場正常供需關係,阻礙了市場的健康發展。近年來,相關部門打擊“黃牛”的行動從未停歇,深挖嚴懲一批利用網絡外掛軟件實施搶票的違法犯罪團伙。但每當有商品火爆出圈,或是演唱會、博物館迎來高峰期,“黃牛”總會在線上格外活躍。究其原因,一方面,商品或服務的稀缺性,讓“黃牛”有利可圖,巨大的利潤空間驅使他們鋌而走險;另一方面,部分電商平臺監管不力,對搶購外掛的售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使得“黃牛”能輕易獲取“搶貨利器”。可見,想要有效遏制“黃牛”,必須從供需端和技術端雙管齊下,才能還市場一片清朗。
對於電商平臺來說,需切實壓實主體責任。一方面,要及時清理平臺內現有售賣搶票搶單外掛的商家,對其店鋪採取封號、限流、取消推薦等措施。另一方面,持續豐富售賣外掛店鋪的樣本數據庫,提升對相關違規內容的過濾能力,防止商家通過關鍵詞縮寫、暗語等方式變相售賣外掛軟件。
從監管層面說,應充分利用大數據、AI等前沿技術,構建智能監管網絡。通過對“同一IP地址批量下單”“商品短時間內高頻轉手”等異常行爲的精準識別,及時採取措施進行封堵攔截。
對商品或服務的發行主體來說,也應積極優化發行策略,擠壓“黃牛”生存空間。比如,合理安排供應,摒棄過度飢餓營銷模式,根據市場需求動態調整商品或服務供應量。以LABUBU爲例,據媒體報道顯示,泡泡瑪特官方大量補貨後,其在二手市場的交易價格明顯暴跌。這充分證明,當市場供應充足,“黃牛”無法再囤貨居奇,商品價格自然迴歸理性,消費者也能真正實現按需購買。
守護市場公平秩序,需要監管部門、電商平臺、發行主體以及每一位消費者攜手努力。相信只要全社會共同行動,深刻認識“黃牛”炒作的危害,不斷壓縮其生存空間,就一定能維護好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