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核能 國原院爭取四年期每年一億元投入SMR研究

總統賴清德日前表示對新核能技術持開放態度,並強調核安、核廢、社會共識爲三個重要前提。多位立委24日關心國內新核能技術研究進度,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表示,2030年國際上可能會有SMR商轉,提出四年期的SMR大規模研究計劃,盼向國科會爭取每年一億元以上的經費投入,作爲未來產業或國家政策引進SMR的參考依據。

核安會主委陳明真今天赴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業務報告,並備質詢,多位立委關切國內新核能技術研發進展,尤其近年SMR(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討論度高。

陳明真表示,根據統計,全球參與研究企業或單位90幾家,最後能勝出只有少數幾家,多數在競爭過程會被淘汰。爲了推進國內新世代核能技術並接軌國際研究,核安會已請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進行相關研究。

國原院長高梓木受訪時說明,新核能技術研究分爲核融合、SMR,其中核融合部分爲「磁約束高溫電漿研究整合型計劃」,今年開始執行第二期(2025年3月至2027年2月),重點爲臺灣首座小型託卡馬克裝置(FIRST)的建造與測試,預計2027年進入運轉測試階段,兩年經費約1.3億元。

針對SMR相關研究,高梓木表示,因應2030年國際上SMR可能會有商業化產品出現,例如美國可能有第一組SMR商業型反應器,今年提出四年期的SMR大規模研究計劃「壓水式小型模組化反應器爐心模擬與隔震技術先期研究計劃」,該計劃日前已向國科會報告,希望爭取每年一億元以上規模的經費投入,系統性研究SMR國際趨勢,並投入降低高階核廢料產生的核反應器相關研究,作爲未來產業或國家政策決定引進SMR時的參考依據。

高梓木還提到,另外爲評估國際SMR安全特性及培育我國核電人才,國原院今年也持續啓動「原子能系統工程跨域整合發展計劃(第三期)」,去年核安會主委陳明真上任後也加碼經費補助,明年應會有3,600萬元左右經費可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