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網購“貨不對板”?小心是碰上了詐騙陷阱
發現網購“貨不對板” 須小心碰上詐騙陷阱
不是沒有任何商品的“空包”,也不是來源不明的“贈品”“感謝信”“答謝卡”,而是消費者正常網購下單後收到商品。可這一看似正常的消費流程,竟被詐騙分子設下陷阱。
近日,多地警方披露最新網購騙局:詐騙分子在電商平臺開設網店,消費者下單後收到的商品“貨不對板”。消費者聯繫店鋪客服,被告知“發錯貨了”,還表示可以退款並補償。但是“退款”和“補償”需要消費者掃描快遞包裝裡的二維碼或添加客服提供的社交賬號,由店鋪“售後人員”負責。消費者一旦掃描,就會脫離原來下單的電商平臺,進入詐騙分子自建的平臺,接着被一步步誘導掉入詐騙陷阱。
據警方介紹,問題網店在淘寶、抖音、快手等主要電商平臺都有出現,涉及的商品形形色色。例如,有消費者給孩子下單買玩具,收到的卻是小蘇打;有消費者買的是落地風扇,收到的卻是手持風扇;還有消費者買某品牌洗衣液,拿到的卻是僞劣產品……以上種種顯示,新騙局隱蔽性較強,即便是熟悉網購的消費者也可能上當受騙。
但是,新騙局也並非無跡可尋。記者梳理多個被曝光的案例發現,它們的套路基本一致——涉詐店鋪以銷售普通日用品居多,然後故意遞送“貨不對板”的商品,吸引消費者主動聯繫店鋪“討說法”。
消費者是否上當的關鍵一點,更是與此前的電商相關詐騙完全一致——詐騙分子想盡一切辦法,爲的是誘導消費者脫離原有的電商平臺交流。只不過,之前騙子騙消費者“添加客服”的理由是“想兌獎,添加客服”“想拿贈品,添加客服”;現在變成了“想退貨或拿賠償,添加客服”。
消費者添加“客服”後,接下來就是傳統詐騙陷阱了。騙子一邊表示有“賠償”,一邊用“有償刷單”等藉口,誘導受害人下載並登錄非法軟件,騙取受害人的賬戶信息和密碼;更進一步,用“內部投資盈利”等噱頭,誘導受害人進入“投資理財”陷阱。
可見,消費者只要不脫離正規的電商平臺,不相信所謂的“售後服務”,就不容易上當。
目前,警方已經針對新騙局進行打擊。消費者在網購時也要注意辨別。涉詐網店銷售的並非特殊商品,爲了能夠被消費者搜索到,有的會用低價乃至超低價提高自己的檢索排名,有的混跡在電商平臺的促銷頁面中。不過,這類店鋪往往都是個人店鋪或非品牌旗艦店。
鑑於此,消費者可以通過查看店鋪的營業執照、歷史交易量等,判斷店鋪的經營能力。當然,也不能完全相信交易量,以免被“刷單”誤導。
同時,注意查看店鋪的評價。針對部分商家“刷好評”的違規行爲,消費者可查看“中評”“差評”等內容。即便都是“好評”,刷出來的往往很類似:語言表達有套路,沒有配圖,或者配圖相似乃至直接套用商家的介紹圖片。
任何引導脫離平臺的溝通、轉賬行爲,都不可相信。電商平臺有“平臺客服”和“店鋪客服”兩種客服。店鋪客服負責具體的商品介紹和服務,但不會出現引導消費者脫離平臺的現象。如果消費者無法確認店鋪客服介紹內容的真僞,可以聯繫平臺客服求證。
此外,由於涉詐網店出現在正規電商平臺,相關平臺也要擔負起審覈職責。電商平臺上的網店數以萬計,涉詐網店爲了“脫穎而出”,往往會利用平臺的推薦資源。比如,有的店鋪會主動參加平臺的各種讓利活動,以求增加曝光度;有的店鋪採取“刷單”等違規操作,以獲得虛假成交額,提高排名……正因爲此,平臺在爲商家推廣時,應當加大資質審覈力度,及時發現資質模糊或交易數據存疑的商家,避免誤導消費者。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任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