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改繪痕跡…AI還原馬王堆文物 再現2000年前新衣

「赭黃色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數字孿生模型還原「新衣」和「舊衣」。圖/取材自央視

2000多年前的「新衣」是什麼樣?「湖南馬王堆絲織文物智能數字仿真復原」項目最新研究成果16日在湖南博物院發佈,「赭黃色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數字孿生模型首次亮相,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印花、敷彩相結合的絲織衣物。

央視新聞報導,湖南博物院數據中心主任何也表示,協同創新團隊搭建AI輔助工具等技術手段,做出兩件「赭黃色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數字孿生模型,一件還原出印花敷彩絲綿袍兩千多年前的「新衣」狀態,另外一件仿製文物出土後的「舊衣」狀態。AI輔助紋樣生成,實現毫米級精度的還原,最大限度真實再現衣物手繪紋樣「千花千面」特點;首次動態呈現出印花敷彩絲綿袍的穿着效果與織物垂墜質感。

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T形帛畫,是湖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近期,研究人員運用多種光譜成像技術對這幅T形帛畫檢測時,發現了多處改繪的痕跡。

一處改繪痕跡出現在T形帛畫上部:天國大門左右兩邊,有兩位天國守門神拱手而坐,迎接墓主人靈魂升入天國。高光譜影像顯示出,兩位守門神的手部,有手握玉圭的線條痕跡,應爲繪製帛畫的匠人畫的底稿,後來改動,把手部動作畫成拱手狀。

對鳥菱紋綺地「乘雲繡」坐墊和絹地「乘雲繡」枕巾對比圖。圖/取材自央視

湖南博物院馬王堆漢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表示,玉圭是古代一種禮器,西漢以後出土極少。據此可推測,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的繪製有可能經歷較長一段時間,玉圭不再流行,因此進行改繪。

此外,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上的人物衣飾、神獸造型等細部還發現多處改繪痕跡。在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喪服圖」上,也新發現若干文字,爲更加深入研究馬王堆文物提供重要線索。

近期,湖南博物院馬王堆漢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將出土於馬王堆一號墓北邊廂的綺地乘雲繡「枕巾」重新定名爲「茵席」,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坐墊」,糾正了過去對這件文物功能屬性的誤解。 是迄今爲止考古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坐墊。

此外,湖南博物院當天還發布「馬王堆新漢隸」數字字體,字體基於馬王堆帛書文物數字化成果,是一款可用計算機編輯、多平臺應用的標準化字體,讓古老帛書上的書法藝術融入現代日常生活。

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上發現的多處改繪痕跡。圖/取材自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