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皮疹……春季猩紅熱高發期將至,中醫防治有何妙招?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瀚允 陳琳輝)“冬春季是猩紅熱的高發季節,今年南方春天比較乾燥,有利於A族溶血性鏈球菌的存活和傳播。”4月17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副主任胡燕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近期該院兒科門急診接診的猩紅熱患兒數量有所增加。
胡燕介紹,猩紅熱臨牀症狀表現有發熱、咽痛及典型皮疹。初期症狀和普通咽炎、流感相似,但較有特點的是,患兒通常在發熱後1-2天出現似“雞皮疙瘩”的細小紅疹,用手一壓,紅色會褪去,可見數秒鐘的白色壓痕。
“皮疹是猩紅熱的典型症狀,呈密集的小顆粒狀,覆蓋全身。”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陳自佳告訴記者,部分患兒還會出現口周蒼白圈、扁桃體化膿等症狀。臨牀診斷常結合典型症狀及血常規,也可通過咽拭子對A族溶血性鏈球菌進行核酸或抗原檢測,診斷並不困難。
陳自佳介紹,臨牀上治療猩紅熱主要採用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黴素、頭孢類藥物,過敏者可使用紅黴素或阿奇黴素。此外,通過口服中藥和刮痧、推拿、耳尖放血等外治法,中醫內外結合治療可一定程度上緩解症狀,縮短病程。
湖北省中醫院兒科主任張雪榮表示,猩紅熱屬中醫“爛喉痧”範疇,病機爲邪侵肺胃,毒熾氣營,上蒸咽喉,外透肌膚,內迫營血,疹後可致肺胃陰傷。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透疹爲主,根據患兒的症狀分爲三個階段辨證施治:初期邪侵肺衛可用銀翹散加減、毒熾氣營階段用清瘟敗毒飲清熱涼血、恢復期肺胃陰傷可用沙蔘麥冬湯調理。
“對於服藥困難的孩子,特別是咽喉腫痛期,孩子不願意吃東西、喝藥,也可以採用中藥藥浴、耳穴壓豆等中醫特色外治方法。針對患兒咽喉問題,可用青黛研末、錫類散吹喉。年齡稍大的孩子可用金銀花、甘草煎湯含漱,緩解咽喉腫痛。”胡燕介紹。
“猩紅熱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托幼兒童和小學生爲主要發病人羣。”張雪榮提醒,春季預防應該注意保持室內通風,避免去人羣密集處;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觸其他患兒。建議家長髮現孩子發熱、咽痛、皮疹及時就醫;患病期間隔離休息,衣物消毒;愈後關注尿常規,警惕腎炎等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