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拍撿便宜反落入「高稅陷阱」 兩件事沒弄懂別亂出手
法拍屋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年不少投資人透過法院或行政執行署法拍市場標下土地,期待以低價換取高報酬,但新竹稅務局提醒,法拍看似划算,卻隱藏兩大稅務風險,若忽略土增稅的計算方式,可能導致獲利大幅縮水,甚至賠錢出場。
稅務局指出,投資人購買法拍土地時,應注意兩大重點,首先,留意拍定價格是否明顯低於公告土地現值,若價差過大,將成爲日後土地增值稅的「陷阱」來源;其次,需檢視土地是否曾享有免稅優惠,例如農地、公共設施保留地等,這類土地因過去稅基偏低,轉售時容易產生高額漲價總數額,稅負驟升。
依據土地稅法規定,若法拍成交價格低於公告土地現值,該拍定價即被認定爲「前次移轉現值」,並作爲日後出售時計算土地增值稅的基準之一,也就是說,雖然當下以低價買入看似賺到,但未來轉售時,因「前低後高」的價差拉大,反而提高課稅基礎。
舉例來說,王先生3年前在法拍市場以每坪2.8萬元購入1筆公告現值爲5萬元的建地,最近以6萬元轉售,原估賺超過每坪3萬元,報稅時才發現,土地增值稅是以2.8萬元計算,而非公告現值5萬元爲基準計算,導致「漲價總數額」拉高,稅金逼近百萬元,幾乎吃掉原本的利潤空間。
稅務局強調,法拍土地價格雖具吸引力,但稅務成本不容忽視,投資人應先做足功課、諮詢專業稅務意見,再決定是否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