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音樂生要平衡“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
來源:環球時報
法國《世界報》2月9日文章,原題:我的病人都是音樂系的學生,他們用非凡的能量來恢復自尊 法國心理學家伊馮娜·弗朗索瓦·瑪麗-聖特博士專注於爲專業及業餘音樂家提供心理支持,她認爲音樂學習對一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挑戰。
瑪麗-聖特博士說,許多來諮詢的學生從幼年甚至幼兒時期就開始學習樂器。最常見的問題包括:強烈的孤獨感、嚴重的舞臺恐懼、父母對其的過度干預或冷漠,以及與教師之間的衝突。這些問題不僅與音樂學院的環境有關,也反映出音樂學習本身的複雜性和內在要求,隨着時間推移,這些挑戰愈發顯著。
在臨牀實踐中,許多學生提到,自己曾遭受來自父母或教師突如其來的負面評價。這些言語雖難以被定義爲真正的“創傷”,但會在心理層面造成微創傷,導致學生消耗大量精力來維持或恢復自尊。她提醒家長,不要指望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痛苦,因爲他們可能會壓抑情緒,甚至認爲大人不會傾聽自己的聲音。當父母和教師對孩子的音樂學習投入巨大期望時,孩子可能會產生內疚感,進而難以開口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這些心理問題未能及時察覺和緩解,孩子的痛苦可能以多種方式顯現,如逐漸或突然放棄學習、出現嚴重心理或生理問題(如舞臺恐懼症、慢性肌腱炎)等。
瑪麗-聖特博士認爲,關於藝術天賦的評價應當更加謹慎和有分寸,音樂教育領域充滿激情,但孩子不再像過去那樣對成年人絕對服從,師生關係的模式已發生變化。
她特別提到,“玩”樂器與“玩”音樂是不同的。除了在音樂學院的學習時間,孩子還需要在家中投入大量時間練習,需應對專注力的挑戰,音樂學習在家庭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平衡學校、家庭與音樂學院的學習。當孩子有天賦並計劃走上專業道路時,可能會承受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學習節奏也會陡然加快,課程和比賽接踵而至。瑪麗-聖特博士建議拓展現有的教學方式,豐富藝術體驗,同時參與不以結果爲導向的個人或集體音樂實踐同樣重要。她還推薦閱讀音樂家自傳,能讓學生找到情感共鳴汲取力量。在她看來,成功取決於個人的熱情和對音樂的享受,但還必須接受嚴格的限制。需要在“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之間找到平衡。能否承受壓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周圍成人的態度和支持。她強調,每位音樂學生的成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深入理解和調整。(作者奧菲莉·內曼,嶽雯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