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極右翼勢力爲何在歐洲持續擴張?
參考消息網5月21日報道 法國《回聲報》網站5月19日刊登題爲《極右翼勢力爲何在歐洲持續擴張》的文章,作者是登樊尚·科朗。全文摘編如下:
週一,羅馬尼亞中間派親歐總統候選人獲勝次日,所有歐洲國家都鬆了一口氣。從馮德萊恩到馬克龍,歐盟主要領導人紛紛祝賀布加勒斯特市長尼庫紹爾·達恩擊敗極右翼候選人喬治·西米翁。
週日還有另外兩場選舉。在波蘭,親歐自由派候選人拉法烏·特扎斯科夫斯基在首輪投票中領先,但是接下來與持歐洲懷疑論的民族主義者卡羅爾·納夫羅茨基的第二輪對決,將比預期激烈得多,因爲另外兩名極右翼候選人總共獲得20%多的選票。
在葡萄牙,中右翼的總理保住了執政地位,但極右翼“夠了”黨取得歷史上最佳戰績:以23%的得票率與直到去年還在執政的社會黨打個平手。“夠了”黨將擁有58名議員,實現驚人的躍升:2019年他們僅有一名議員。
法國歐洲學院客座教授蒂埃裡·肖邦認爲:“一場又一場選舉中,歐盟國家的大多數選舉都呈現出黨派分化日益加劇,民粹主義政黨、尤其是政治光譜中極右翼勢力崛起的特點。”
據蒂埃裡·肖邦分析,這些持疑歐或恐歐立場的激進右翼或極右翼政黨,如今在歐盟成員國的國家議會中佔據的席位超過20%,幾乎是2017年的兩倍。而這只是平均值,在法國、波蘭、荷蘭等國,比例更高。
德國外交關係協會的米蘭·尼克強調:“這是一種普遍趨勢,不僅限於歐洲。”原因多種多樣且相互疊加:不平等和社會流動性低、中產階級對階層降級的恐懼、生活成本、對移民的敵意以及對無能的傳統政黨的不滿……
比利時智庫歐洲政策中心的埃裡克·莫里斯認爲:“歐盟顯然對這一切不負有責任,但它是抗議性投票和反精英情緒的理想靶子。”
蒂埃裡·肖邦分析稱:“隨着烏克蘭戰爭爆發,又增加了地緣政治因素,但這具有兩面性,尤其在中歐地區。感受到外部威脅有時會促使人們支持穩定和傳統的政黨。但當這種恐懼轉化爲憤怒時,就會導致更爲激進的投票行爲。”
另一個有利於歐洲激進右翼勢力的外部因素是特朗普,他公開支持波蘭的卡羅爾·納夫羅茨基、羅馬尼亞的喬治·西米翁等人。米蘭·尼克指出:“極右翼政黨過去通常處於孤立狀態。如今,他們可以說自己是全球趨勢的一部分,這對於說服更廣泛的選民非常重要。”
極右翼勢力對歐盟的影響並不一致,因爲不同國家和政黨懷疑歐洲的程度存在巨大差異。如今很少有政治領導人主張退出歐盟,這與幾年前的情況不同。就連德國選擇黨或荷蘭的海爾特·維爾德斯也不得不淡化他們的反歐言論,以免嚇退選民,就像2017年後法國的瑪麗娜·勒龐所做的那樣。
埃裡克·莫里斯分析說:“這些政黨現在表示,它們想按照歐爾班總理的模式從內部改變歐盟。它們打算通過增加在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的席位來影響歐盟的政策,尤其是在移民和環境領域。”(編譯/王忠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