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顛覆性技術、增資投資平臺!上海國資大動作頻頻

《科創板日報》2月18日訊(記者 陳美) 蛇年伊始,上海國資動作頻頻。《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近日,上海先是成立了一支顛覆性技術專項基金;緊接着,上海科技創業投資(集團)的子公司完成了增資。

春節前,上海國資就已發力:上海未來產業基金投資策略發佈;上海科創基金與新老投資人簽訂上海科創三期基金合作意向,規模有望達200億元。

世界院士專家聯合會執行秘書長吳高斌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上海作爲科創先鋒城市,當地國資藉助硬科技投資手段,致力於推動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成立顛覆性技術專項基金和增資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都是爲了在支持未來產業和顛覆性技術方面發揮引領作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高地。”

聚焦6大領域,上海顛覆性技術專項基金來了

上海顛覆性技術專項基金由臨方投資和上海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相關主體作爲主要發起人,主要聚焦能源低碳、先進製造與未來交通、科學儀器與新型試驗系統、生命健康、集成電路與芯片、智能技術等6大顛覆性技術領域。

作爲LP之一的上海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是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網絡體系的核心節點,主要負責長三角區域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項目的發現、遴選、管理和服務,加快構建“聯合研究院+基金+孵化器”模式。

2024年,上海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出手了第一筆投資:以155萬元的出資額認繳武漢迪鵬科技創新有限公司(簡稱,武漢迪鵬),佔股31%。股權穿透顯示,武漢迪鵬的大股東爲武漢武創院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武創院)。

武創院也是一家聚焦顛覆性技術的國企。2024年,其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共建了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網絡中部節點——武漢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此次,上海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出手的武漢迪鵬,在2024年就獲得了武漢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撥款的500萬元經費。

東方企業創新發展中心特邀副理事長高澤龍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顛覆性技術培育上,上海具有科研資源與人才、產業基礎與生態、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

高澤龍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上海匯聚了衆多高校、科研機構和創新平臺,例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以及上海科創中心、張江實驗室等,這爲顛覆性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在顛覆性技術上,上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尤其是合成生物學、AI for Science、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高澤龍認爲,在最後的落地上,由於上海經濟發達,金融、交通、醫療、製造等多個領域均爲顛覆性技術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

2024年6月,上海市科委制訂併發布了《上海市顛覆性技術創新項目管理暫行辦法》,設立上海市顛覆性技術創新專項。這半年來,已完成了生命健康、未來能源、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一批顛覆性技術創新項目的佈局,培育、引進多家了科技企業。

上海創業投資增資至50億元,上海國資持續發力

除了有顛覆性技術專項基金的成立,近日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創業投資)註冊資本也由11.3億元增至50億元,增幅約342%。

該公司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上海信息技術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也發生工商變更,註冊資本由2400萬人民幣增至38.94億人民幣,增幅16125%。

股權穿透顯示,上述上海創業投資由上海國投間接全資持股。上海國投作爲上海國資的重要代表,在支持技術創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就在2月12日,與上海國投相關聯的上海海邁先導零部件材料私募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成立,出資額達40億元。

一位投資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總資產超千億元的上海國投,是上海國資體系中的重要力量,涵蓋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和多個專項及子基金。“最新增資的上海創業投資,是上海國投佈局早期投資的一環,主要發現和挖掘具有潛力的創新項目。”

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作爲GP,上海創業投資直接出手了20個項目,包括上海上創超導、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睿勵科學儀器、上海超導科技、博科資訊等公司;作爲LP,又出資了浦東科投、藍湖資本、海望資本、鐘鼎資本、復星國際等。

底層資產分析顯示,上海創業投資所投項目,涵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企業服務、生產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等領域。

貝恩創效管理諮詢總監潘俊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從上海國投主導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來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在上海已形成了較爲完整的產業鏈和創新生態。以人工智能爲例,上海擁有衆多國內領先的智能算力平臺和大模型語料公司,諸如MiniMax、階躍星辰等註冊地均在上海,推動語料技術攻關和服務大模型迭代研究。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認爲,以上海國投爲代表的上海國資,在上海的產業發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其作爲引導者,通過設立各類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硬科技、未來產業和顛覆性技術領域,以撬動更多資源;其次是穩定器,在創新項目早期風險較大、商業前景不明朗時,國資作爲耐心資本,爲創新企業提供資金保障了;最後是推動者,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搭建產業平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上海國投生態體系中的未來產業基金, 其投資策略之一就是構建全球化人才社區,在開放創新的平臺下,支持更多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創新,以及顛覆性產業的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