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財務公司優勢化解融資難

中小微企業謀發展,能否有效化解融資難、融資貴,是一個關鍵性問題。相較傳統金融機構,集團企業財務公司憑藉貼近產業、嵌入場景、信息對稱等獨特優勢,正逐步成爲支持中小微企業、暢通產業鏈資金循環的重要金融抓手。

當前,在政策引導下,金融資源加速向實體經濟關鍵領域匯聚,集團企業財務公司也從傳統資金管理者向產融協同樞紐轉型。依託對產業鏈的深度理解,其通過定製化融資、風控創新等差異化服務,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發揮關鍵作用。隨着監管政策優化與市場需求升級,財務公司通過提升資本實力、創新金融工具,持續強化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推動集團戰略與產業生態協同發展。

具體而言,財務公司服務實體經濟有幾方面特點。其一,具備對產業的理解與成本優勢,形成差異化競爭力。相較於商業銀行等外部機構,財務公司對產業生態的理解能突破傳統擔保模式,根據行業特性與項目戰略價值進行決策。財務公司不僅能夠根據產業屬性獲得低於市場的參考利率,還能在支持企業轉型時聯合機構提供匹配項目長週期的貸款。這既降低了財務成本,又能避免資金錯配,使金融資源流向價值創造環節。其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金融生態模式,重新定義產融結合邊界。

其二,在科技、綠色、普惠、數字及養老金融領域精準發力。在科技金融方面,財務公司爲突破“卡脖子”技術提供資金支撐,助力科研成果轉化,形成資金閉環。截至6月末,科技領域貸款同比增長12%,財務公司主導的產業鏈融資佔比持續提升。在綠色金融領域,財務公司以鏈式服務推動產業低碳轉型,印證總量增長、結構優化的特點。5月末綠色貸款同比增長27.4%,其橋樑作用凸顯,既將外部資金引入綠色產業,又通過內部資金池提高使用效率。在普惠金融層面,財務公司服務延伸至產業鏈末梢,解決中小企業轉型缺資金、創新缺底氣的難題。上半年經營性貸款增長9239億元,佔新增住戶貸款近八成,其核心企業擔保+上下游授信模式,讓普惠金融從“大水漫灌”變“精準滴灌”。在數字金融領域方面,財務公司助力構建數字信用體系,突破傳統侷限。在養老金融領域,財務公司依託產融協同優勢,探索創新服務模式,推動金融資源向高質量發展領域流動。

其三,以數字化轉型開闢服務升級新賽道。產業數字金融的興起,爲財務公司打開了服務升級的新空間。傳統供應鏈金融依賴核心企業信用,而財務公司憑藉對產業鏈數據的掌握,構建基於“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流合一的數字信用體系,讓金融服務突破時空限制,嵌入產業場景。通過打通與集團相關係統的數據接口,實現金融業務線上化、自動化處理;藉助大數據風控模型對企業能力與價值進行量化評估。這種用數據說話的模式,既提高了融資效率,又降低了道德風險,讓金融資源配置更加市場化、精準化。財務公司正成爲產業鏈數字化的“催化劑”,通過爲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工具和融資支持,推動其從“不想轉、不願轉”變爲“主動轉、善於轉”。實踐表明,財務公司的數字化服務,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更激活了企業轉型的內生動力。

隨着新《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的實施,行業轉型有了更爲清晰的方向。海爾、海信等財務公司通過金融合夥人機制整合內外資源,山東港口財務公司壓縮票據佔比提升資金效率等,這些探索印證了堅守主業、服務集團、賦能產業的發展邏輯。政策層面的引導,讓財務公司在“有所爲有所不爲”中找準定位,避免脫離產業盲目擴張。

面向未來,財務公司需在三個維度持續發力:一是深化產業洞察,將對單一企業的服務擴展至產業鏈整體,從資金提供者升級爲戰略合作伙伴;二是強化科技賦能,運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提升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構建數據驅動的新型金融服務模式;三是加強內外協同,既發揮內部資金統籌優勢,又聯合外部金融機構形成服務合力。

從經濟血脈到產業神經末梢,財務公司的角色演變,折射出我國金融體系向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轉型。當金融活水融入產業肌理,當資金流動與創新節奏同頻共振,經濟高質量發展便有了更堅實支撐。在這片沃土上,財務公司正以懂產業、重實幹、善創新的姿態,書寫着產融結合的新篇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衝 韓岱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