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即將開放,一起來探尋藏在北京的“小敦煌”

北京日報記者從正在召開的石景山區兩會上獲悉,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將於近期開放試營業。館內設有4K高清顯示屏,原比例還原壁畫真跡,全程觀展時長可達4小時以上。觀衆能在藝術館內獲得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內 北京 日報記者 孫雲柯/攝

提到壁畫藝術,大多數人會想到敦煌莫高窟壁畫,或是山西永樂宮壁畫。其實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內,就有精美的大型壁畫,其藝術水平之高,令不少專家學者讚歎。然而這座建造於明代的寺廟,連帶內部的絢麗壁畫,實際經歷了許多坎坷,才最終以今天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

1940年代的法海寺遠景。

法海寺正殿。

法海寺興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是先後服侍四位皇帝的太監李童集資修建的。爲了使當朝皇帝明英宗同意修建寺院,李童說他一天夢見來到某個風景優美的地方,遇到一位仙人指點他在此處建一座寺廟。他隨後四處尋訪,發現西郊某地和夢境極爲相似,請求皇帝恩准建寺。年僅十二的英宗皇帝信以爲真,准許了李童的請求。

爲了修建寺廟,李童拿出大量積蓄,除僱人修建寺內建築外,還聘請多位宮廷畫師爲殿堂繪製壁畫。歷時四年多,寺廟終於建成,英宗賜名“法海禪寺”,取佛法無邊之意。此後明朝歷代皇帝曾多次下詔修繕法海寺,還賞賜經書、法器等物。後來明朝滅亡,法海寺風光不再,成爲民間寺廟。即使在乾隆年間官修北京史志《日下舊聞考》中,也僅簡單記錄了法海寺的碑刻、石幢等遺留物品,對壁畫隻字未提。

民國年間,法海寺早已破敗,幾乎無人知曉。 直到1933年,德國女攝影師赫達•哈默(婚後改名爲赫達•莫理循)在尋訪北京周邊古蹟時來到法海寺。 進入寺廟後,她發現了大殿牆上的大幅壁畫。 由於殿內陰暗,人跡罕至,這些壁畫在當時保存狀況尚屬良好。 年輕的赫達並不瞭解文物保護知識,爲了拍下清晰的壁畫照片,她先是把屋瓦挪開,後來甚至向點燃的三聚乙醛燃料上吹鎂粉,試圖藉此獲得足夠的光線,結果引發了一場小型爆炸,不僅未能成功拍攝,還灼傷了面部。 四年後,英國女士安吉拉•萊瑟姆也來到法海寺。 藉助鏡子折射的室外光線,她成功將法海寺壁畫拍攝下來,連同遊記發表在《倫敦畫報》上,引發轟動。 於是一段時間內,法海寺壁畫在西方反而比在中國更加出名。

水月觀音現在彩照。

新中國成立之初,軍隊曾駐紮在法海寺,爲了晾衣服,一位戰士在大殿牆上釘了幾個釘子,正釘在壁畫上。1950年4月,中央美院教授葉淺予考察時發現壁畫上有釘子。上報之後,文化部指示北京市政府對壁畫進行保護,撤走駐紮部隊。隨後,法海寺成爲第九中學的宿舍。不過大殿平時不許學生進入,勤雜工吳效魯還在壁畫周圍安上護板,總算減緩了壁畫的損壞。1956年,學者郭沫若慕名來到法海寺參觀殿內壁畫,離開時叮囑吳效魯一定要將這份藝術珍品保護好。此後吳效魯一直看管着壁畫,直到七十年代去世。按照他的遺囑,這位守護壁畫多年的老人被安葬在法海寺東北角的山坡上。

牡丹

六牙白象。

飛天

辯才天

上世紀八十年代,政府組織了對法海寺建築的大規模修繕。1985年,修繕後的法海寺正式對外開放,並於1988年被評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入二十一世紀,法海寺壁畫又進行了一次長期修復,並於2016年12月重新對外開放。即將開放的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則通過技術手段,放大、拉進展示局部精彩細節,並逐項介紹壁畫內容,還引入了國內外近百個文物、石窟資料,與法海寺壁畫進行橫向對比,從而讓觀衆更加清晰直觀地瞭解法海寺壁畫的來源與影響。 如果您有時間,不妨來 法海寺 壁畫藝術館,欣賞一下動起來、活起來的精美 壁畫。

攝影 | 赫達•莫理循

文 | 郭家瑋 孫雲柯

圖片來源 | 法海寺管理處 、北京日報

編輯 | 黃加佳 楊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