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創作型手風琴家李查.蓋利安諾縱橫音樂世界 讓手風琴「無所禁忌」
蓋利安諾。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Serge Braem攝影
對我而言,手風琴是吊着肩帶的史坦威
現年75歲的李查.蓋利安諾(Richard Galliano),出生於法國南部風光明媚的坎城,16歲代表摩納哥公國於西班牙瓦倫西亞市(Valencia)參賽,贏得「手風琴世界聯盟」大賽(CMA)青少年組第一獎,隔年於法國加萊市(Calais)再度贏得CMA大賽成人組第一獎,並三度取得法國最高榮譽的音樂勝利獎(Victoire de la musique),也是現今唯一一位獲得德國古典唱片老牌「德意志留聲機」(Deutch Grammphon)錄製專輯的手風琴與班多鈕琴(Bandonéon)演奏家。
日本大師小林靖宏(Yasuhiro Kobayashi)曾說:「蓋利安諾改變了手風琴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談手風琴在『蓋利安諾之前』與在『蓋利安諾之後』。」的確,在蓋利安諾錄製的70多張唱片裡,讓人看見這項樂器演奏的多樣性與精湛性,曲目從古典、爵士到法國香頌,還有在不同樂種之間的跨界改編,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法國廣播電臺(Radio France)亦稱譽:「蓋利安諾是第一位打破爵士與手風琴之間界線的演奏家,從此,手風琴再也無所禁忌了。」 在他的手中,手風琴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貧民鋼琴」(piano du pauvre)樂器,而是一種講究技巧與詩意的音樂藝術。
法國晚上8點半,葛利安諾擱下正在作曲的工作,開始在電話那頭侃侃而談自身的經歷與對音樂的熱愛。回首自己的音樂之路,蓋利安諾認爲他的父親——手風琴家呂西安.蓋利安諾(Lucien Galliao,1926-2018)對他影響深遠。在父親的啓蒙與循循誘導下,4歲的蓋利安諾開始學習手風琴,從此愛上這項樂器,並很快地走向手風琴家之路。現今寫在蓋利安諾個人網頁上的中國俗諺:「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注1),正是父親當年對他的教導。其後蓋利安諾進入尼斯音樂學院,除了手風琴,也學習和聲、對位法與長號,1969年取得長號第一獎文憑。
在尼斯音樂學院期間,他在克勞德.諾埃爾(Claude Noël)的手風琴課裡,認識了爵士樂,除了父親與諾埃爾的指導外,大半時間是自學。有一天他聽到美國著名爵士小號手克利福德.布朗(Clifford Brown,1930-1956)的唱片,驚爲天人,突然開竅:「雖然我沒有試着去模仿他,但這位小號手的技巧、精力,尤其是掌握節拍的能力,甚至到今天,還是讓我驚歎不已!他是個很有天分的藝術家,也是現代許多器樂手的典範。布朗26歲時因車禍辭世,比莫札特還短命,可說是小號界與爵士樂的莫札特。」如今,蓋利安諾每當聽到布朗的音樂,就感覺又回到當年14歲的自己。
李察.蓋利安諾紐約探戈三重奏。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Pascal Martos攝影
演奏,是爲了表達音樂中的詩意
1970年代初期,蓋利安諾北上巴黎,遇到了法國著名創作型歌手克勞德.努加羅(Claude Nougaro,1929-2004),兩人合作無間,創作了許多歌曲。爲了紀念這段友誼,蓋利安諾將兩人共同創作的《人生,猛烈》(Vie, violence,又名《爲克勞德的探戈》Le Tango pour Claude)獻給努加羅,這次在臺灣音樂會結束前將會演奏此曲。
蓋利安諾雖然作曲不作詞,但他創作的旋律都能譜爲歌曲,在1980年至1990年間因此結識了許多著名歌手,如曾與美國小號手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短暫相戀的女歌手兼演員茱麗葉.葛蕾柯(Juliette Gréco,1927-2020)、男歌手查爾.阿茲納弗(Charles Aznavour,1924-2018)(注2)等。他的職業生涯從此奔波於爲歌手伴奏與錄音室之間。由於他很喜歡作曲,在阿茲納弗的請託下,他將後者的歌曲《與你同住》(Vivre avec toi)改編成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a)風格的管絃樂探戈舞曲,於1989年重製後大獲好評。「阿茲納弗是一個很專業的歌手,尤其是他特有的樂句法與在音樂、速度上的處理令人欣賞。」蓋利安諾回想着在與歌手合作的同時,他也從中獲益良多。此時,他才瞭解到演奏音樂並不是爲了贏得比賽,而是要表達出音樂中的詩意。
演出中的李察.蓋利安諾。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Pascal Martos攝影
不僅要詮釋音樂,更要突顯手中樂器的價值
在改編《與你同住》時,蓋利安諾與皮亞佐拉往來密切,因此創作手法深受其影響。他與阿根廷大師是如何認識的?葛利安諾回道:「單純的偶然。」1983年,他與努加羅於巴黎著名的奧林匹亞音樂廳(L'Olympia)一起演出,曲目中有他作曲的《帆船》(Des Voiliers),該曲靈感來自於皮亞佐拉的音樂。正巧那天阿根廷大師也坐在觀衆席裡。音樂會結束後,大師來到後臺會見蓋利安諾,從此他們不僅成爲亦師亦友的合作伙伴,兩家人亦發展出深厚的友誼,有時甚至在巴黎一起過聖誕。
他回想起這段往事,認爲生命中除了父親,最重要的第二個人即是年長他30歲的皮亞佐拉。當年,蓋利安諾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徘徊,對未來有點茫然。皮亞佐拉讓他知道一位音樂家不僅要詮釋音樂,更要知道如何突顯他手中樂器的價值,將不再被重視的音樂,如探戈或是手風琴音樂,重新給予新元素。這席話鼓舞了蓋利安諾,也說出他長久以來的心願,從此,他不再爲歌手伴奏,而是創作自己的樂曲,錄製自己的唱片,成立自己的樂團與積極演出,期望手風琴能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
注:
1.法文原文:「Mieux vaut transmettre un art a son fils que de lui léguer mille pièces d'or.」
2.2024年10月在法國上映的電影《阿茲納弗先生》(Monsieur Aznavour)即是關於該歌手的生平傳記。
※本文由《PAR表演藝術》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