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跟不上創新?亞洲金融科技逾半業者敲警鐘

由臺灣金融科技協會舉辦爲期兩天的「FinTechOn 2025&AFA」金融科技趨勢論壇,以「金融科技X全球供應鏈新戰局」爲主題。圖/臺灣金融科技協會

「FinTechOn 2025 & AFA高峰會」1日登場,會中發佈《2025年亞洲金融科技調查報告》,來自亞洲地區(含臺灣)的73間金融科技業者中,有57.53%認爲法令環境是當前營運面臨的首要挑戰,反映出法規的不確定性延遲創新落地,金融科技業者多處於成長與擴張階段。其他如總體經濟與市場風險變化、資金與金融服務取得、人才與組織挑戰,以及金融科技與產業快速變化等,也均有超過三成業者表達關切,顯示金融創新仍需制度配套同步跟上,方能發揮其真正潛力。

此外,有70%受訪金融科技業者認同政府設有明確的業務接洽窗口,但是僅有不到50% 受訪者認同政府對金融科技抱持正面態度,顯示政策溫度不足。 面對數位化所帶來的深層變革,金融科技不僅重塑了傳統金融服務的運作模式,更挑戰了既有的監理架構與市場邏輯。如何在多元法制、文化與市場條件下推動金融科技的永續發展,已成爲各國政府、產業與學術界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營運長黃建澤表示,亞洲金融科技發展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展現,更是制度調整的考驗。各國在監理態度、資源配置與市場策略上展現差異,但同時也突顯跨業合作的潛力。未來若公、私部門能在監理、人才與資本深化合作,亞洲有望在 2030 年成爲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金融科技市場之一。

國泰投信董事長李偉正指出,在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的背景下,銀行的角色需重新定義,不再只是資金提供者或授信審查者,而要成爲資料的共同設計者、風險的共同建模者,以及嵌入產業節點的資金機制參與者。然而,大企業較有資源能擁抱創新,中小企業卻因資源有限而存在數位落差。李偉正呼籲政府與業界共同協助中小企業,因爲供應鏈已不僅是商品流動,更是數據、信任與價值的流動。當供應鏈國際化、節奏加快,金融也必須同步國際化、更加即時與敏捷。

臺灣金融科技協會名譽理事長蔡玉玲表示,臺灣作爲全球科技重鎮與供應鏈核心,擁有約九成的 IC 晶片與伺服器製造能力,展現堅強的製造實力。然而,在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的同時,許多臺灣中小企業卻仍面臨資金流動困境,最常見的挑戰是現金流被長達 60 至 120 天的帳期綁住,這與傳統以抵押爲主的授信模式、跨境紙本流程所引發的信任與詐欺風險,以及地緣政治推升的匯兌與合規成本,共同構成供應鏈金融的四大瓶頸。她強調,全球金融供應鏈亟需建立共同視野與信任機制,攜手解決跨境金融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