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姐姐,今天我數學考了100分”
(來源:法治日報)
轉自: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王春 □ 本報通訊員 徐柳琳 “法官姐姐,今天我數學考了100分。”看到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的法治副校長王亞慧走進教室,孩子們紛紛圍上來,分享最近的成長與進步。 這溫馨的一幕,正是永康法院深耕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該院用司法溫情撫平家庭教育中的“情感褶皺”,讓法治溫度真正浸潤成長的每一寸土壤。 “我不想住爸爸家了,我想和媽媽一起生活……”這是12歲的小張在日記本里寫下的心聲。 李某與張某離婚後,小張隨父親張某重組家庭生活。繼母周某常因瑣事對小張惡語相向,而張某卻選擇沉默放任。去年,小張顫抖着撥通母親李某的電話,得知女兒處境的李某第一時間向永康法院起訴要求變更撫養權。 受理案件後,承辦法官徐露苗多次深入村居、學校,詳細瞭解小張的學習、生活狀態,並結合小張意願以及對父母雙方的撫養能力、撫養條件、品行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從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最終判決小張由母親李某撫養。 案件的結束不是守護的終點。考慮到小張因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留下的心理創傷,徐露苗主動對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邀請專業心理諮詢師介入,幫助其慢慢走出心理陰霾,重新迴歸正常的學習與生活軌道。 爲了讓更多“小張”走出陰影,永康法院聯合衛健局、團委、婦聯等部門,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導中心設立“心靈驛站”,邀請10餘名具備心理諮詢師資質的“心靈守護者”入駐,爲涉案未成年人提供“一站式”心理疏導與危機干預服務。 “以前只覺得養孩子是吃飽穿暖,現在才明白,陪伴和引導纔是更重要的責任。”在永康法院回訪中,馬某感慨道。 故事要從一起特殊的離婚糾紛說起。吳某長期在外務工,妻子馬某忙於生意,兩人對兒子小馬的關心僅限於“錢夠不夠用”。在案件辦理過程中,承辦法官陳飛峰多次與小馬深度對話,敏銳察覺到其情緒低落、社交能力退化,這些異常表現背後,映射出的是父母情感陪伴與責任履行的雙重監護缺失。 針對這一情況,永康法院聯合婦聯向吳某、馬某發出《家庭教育指導令》,明確“每週至少2次視頻通話”“每月至少1次親子活動”等可量化的陪伴要求。此後,陳飛峰和小馬班主任組成“成長觀察團”,動態跟蹤家庭教育改善情況,社區“格姐”定期組織母子參與手工活動,通過生活化的情感聯結逐步修復親子關係。 爲推動司法裁判從“一紙文書”轉換爲“持續溫暖”,永康法院聯合婦聯、民政局、教育局等部門建立常態化協作機制,通過案後回訪、動態幫扶、長期跟蹤,築牢未成年人成長保護網。2023年以來,發出《家庭教育指導令》《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人身安全保護令》等17份,以電話、上門等形式回訪20餘次。 “法官姐姐,爸爸媽媽已經很久沒陪我吃飯了……”今年年初,王亞慧在王慈溪小學的“春風心語”信箱裡,讀到一封藏着孤獨與期待的來信。 這封信觸動了王亞慧的心。王慈溪小學作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佔比95%以上的“流動兒童”學校,這裡的學生父母大多早出晚歸,在爲生活奔波忙碌中,與孩子的成長“錯位”。而這樣的“陪伴缺失”,正是許多外來務工家庭共同面臨的現實困境。 在司法力量的推動下,王慈溪小學“親子陪餐日”落地,每月固定一天,父母放下工作走進校園,與孩子共餐、聊天,讓“陪伴”從抽象的倡議變成了觸手可及的溫暖場景。與此同時,王亞慧同步向家長髮放定製的《親子陪伴指導手冊》,結合辦案中發現的監護缺位、溝通障礙等典型問題,針對性開展家庭教育促進法解讀宣講,督促“甩手家長”扛起監護責任。 王亞慧等12名法治副校長將普法陣地從教室延伸至更鮮活的場景,法治遊園會的熱鬧操場、公衆開放日的法院大樓、模擬法庭的審判席前……孩子們在互動遊戲中識破詐騙套路,在典型案例裡讀懂法律邊界,在情景模擬中掌握維權方法,“法”的種子正以更生動的方式深植於少年的成長土壤。 “接下來,永康法院將全方位貫徹落實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以更立體的司法舉措築牢未成年人權益‘守護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法治陽光下安心成長、勇敢逐夢。”永康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朱贇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