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股息是短利,不發股息可能是長贏!58歲投資達人的慧眼選股法
圖/pixabay
作者:渡部清二
發股息是短利,不發股息可能是長贏
股票投資當中,除了藉由股價漲跌來獲利之外,還有來自企業回饋股東的收益,也就是股利(配息=現金股利;配股=股票股利)。那麼,股利是從哪裡冒出來的?正是從營收扣除所有成本後,剩下的稅後淨利。
不過,並非所有上市公司都會發放股利,「不發股利」也是一種選擇。雖然股利來自於稅後淨利,但企業可將其作爲股利發放給股東,或選擇不發放,轉爲保留盈餘,以幫助未來投資。
有一個指標叫做配息率(股息發放率),用來衡量企業將多少比例的稅後淨利,作爲股利發放給股東。假如將稅後淨利的一半用於發放股利,配息率就是50%。
乍看之下,發放股利似乎是對股東最有利的回饋方式,但事實未必如此。有時候企業不發股利,反而能在未來爲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
或許有人會懷疑:「明明沒發股利,爲什麼反而對股東有利?」這其實與企業的成長有關。
企業發放股利時,意味着企業的資金流向外部。換句話說,與其讓資金向外流出,不如作爲保留盈餘用於本業,推動企業成長,以帶動業績擴大、股價上漲,從長期來看更有利於股東。因此,處於成長階段的中小型成長股,往往選擇不發股利,資金全數保留。
股東大會上,有的企業會如此說明:「我們公司即將進入成長階段,將優先考量保留盈餘。」簡而言之,這是在向投資人表達:「我們希望將更多資金投入本業以加速成長,所以目前無法發放股利。但若能借此促使企業壯大,最終受益的仍是股東。」
無論是發放股利或保留盈餘,企業的出發點都是爲了提升股東價值。
此外,當企業處於虧損狀態時,通常無法發放股利。市場上有人主張「有錢就該發股利」,但這樣的觀點多是針對股東權益充裕的企業而言。然而,有的投資人會在領取股利後即賣出持股,而我個人不喜歡這種作風。
即使某年的稅後淨利表現不佳,若企業過去有盈餘累積,仍可動用保留盈餘來發放股利。除了發放股利,有的企業會選擇買回自家股票,而被回購的股票就稱爲「庫藏股」。透過回購,市場流通股數減少,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簡稱EPS,指公司稅後淨利除以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因此提高,有助於推升股價。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指標叫做現金殖利率,表示當前股價可提供多少比例的現金股利,以下是計算公式:
年殖利率(%)=年度現金股利÷股價×100%
在日本,殖利率的平均值每天都會刊登在《日經新聞》的市場數據版中。截至2024年8月19日,東證Prime市場的平均殖利率爲2.45%。
相比之下,大型金融機構(三菱UFJ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瑞穗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0.025%到0.125%之間。由此可知,股票的殖利率比定期存款利率高出約50到100倍(按: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統計,2025年第一季的臺股平均殖利率約3.2%)。
本文節錄自任性出版的《差不多開始投資了:明明想開始,遲遲沒行動?28年資歷的股市達人,打破你「不懂」、「怕虧」、「沒時間」心魔,掌握便宜價,從食衣住行找飆股。》
作者:渡部清二
複眼經濟塾代表董事兼塾長。
1967年出生。1990年於筑波大學第三學羣基礎工學類變換工學畢業後,進入野村證券工作。歷任個人投資顧問10年、機構投資人日本股票銷售員12年。
從任職野村證券開始,就會將《四季報》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持續28年以上。截至2025年夏季號《四季報》爲止,總計讀完111本。
2013年離開野村證券。2014年成立四季調查股份公司,就任代表董事。2016年成立複眼經濟觀測所,2018年公司更名爲複眼經濟塾。2017年3月就任一般社團法人人文經濟學執行委員會代表理事。
經常參與電視、廣播及其他媒體的投資節目,並在「四季報ONLINE」網站連載專欄「四季報讀通邁進中」。漫畫《投資者Z》的作者三田紀房,曾在其官網上介紹他爲「世界上最愛《四季報》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