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不起工資了…
昨天老家的朋友跟我說,他所在的農商行,關門了,所有職工併到其他網點,自己年薪被砍了一半。
要知道他過去是很風光的,街裡八鄉都知道李大爺家有個兒子是行長,吃席都要敬老爺子三杯酒。那福利和待遇,普通人一輩子都想不到。
銀行關門,在過去無法想象,但事實,現在就發生了。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已經有184家銀行合併或者解散,是去年同期的7倍,其中包含了農商行、村鎮銀行和信用社等等。
這只是開始,按照目前的趨勢,未來3-5年,全國銀行數量很可能從4600多家逐漸衰減到3000家左右。
爲啥這麼慘?
很簡單,沒人貸款。
朋友說,今年貸款流量是往年的1/4。銀行業務員天天打電話求人貸款,都被秒掛電話。要知道,前些年,別人想貸還要層層審覈。想貸都貸不出來。
這落差,來得有些快。
爲了讓更多人貸款,盤活流動性,銀行從上到下都在下調貸款利率,以至於銀行息差一路下滑,跌入歷史新低。
銀行最主要的收入,就是淨息差,貸款利息(收入)減去存款利息(成本)。
今年,除郵儲銀行憑藉其獨特的 “自營 + 代理” 模式維持 1.87% 的淨息差外,其他五大國有銀行的淨息差均已跌破 1.5%,其中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的淨息差均爲 1.42%,交通銀行以 1.27% 的淨息差墊底。
區域銀行就更慘了,拋去運營成本,這點兒淨息差,還不夠給員工分工資的。
這還沒完,近兩年,銀行不良資產的比例大幅升高,破產人很多,信用卡不還,房貸不還,車貸不還。
在經濟上行期,不良資產可以稀釋,但現在,問題只會越來越突出。
很多銀行的不良資產,都藏得很深,其中農村商業銀行,約3.1%;
而村鎮銀行更高,部分機構不良率超過5%,個別高風險機構甚至超過10%。
更多原因是違規信貸。
過去銀行油水多,管理膨脹,內部設置很多部門、層級繁雜,導致機構過於龐大,效率低下。
而且還出現了基層和管理層“倒掛”現象,資源分配、話語權高度向上集中,管理比基層還多,上面發號施令,下面吭哧吭哧幹活,卻沒什麼收入。
今年不止是小銀行,北京、上海、山東、浙江多地銀行員工都爆料,2023年獎金沒結清,2024年年終獎直接消失,連海外分行都照“拖”不誤,拖薪甚至成了全行業的標準動作。
有的銀行說是,利潤下滑了,業績指標未達標,要降本增效,和員工共克時艱。
但其實基層跟高層大概率還是不一樣的,比如高層可能照常拿,基層就只能看着,降員工本、增領導效。
說白了,就是系統性欺負老實人的邏輯,基層員工累死累活扛指標,到頭來連合同約定的獎金目前都拿不到。而高管們穩坐辦公室,年薪一分不少,還順手把績效風險甩給了打工人三年後去承擔。
今天很多地方爆出多起騙貸事件。銀行審覈員、中介、職業揹債人、賣房業主,聯合一起,從銀行借錢買房,高評高貸,把錢套出來後,一起分潤跑路。
銀行內部的人爲什麼這麼幹?
是因爲只要行情不好了,管理層就會一味向基層施壓,要求“找增量”。
基層爲了完成指標,只能被迫採取不規範甚至違規的方法“衝量”。在極限壓迫和低犯罪成本下,有時候很難抵住人性的誘惑。但這些壞債最後又是誰來還呢?想必大家都清楚。
就這樣,管理層盲目施壓,基層“應付式執行”,銀行雖然短期內實現了增量,但卻搞出一堆客訴和壞賬,資產質量下降,只能被迫停業,關閉或者合併。
銀行如果有未來,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轉型”。
因爲利差縮小,是長期的大趨勢,如果繼續在裡面找出路,無異於自尋死路。所以,只能通過別的途徑增加收入,比如中間收入或者投資收入。但目前來看,大多數銀行在這個層面上,幾乎毫無作爲。
儲戶終於被說動,在銀行買了理財,最後還能虧了……
銀行本來是“資產安全”的代名詞,但現在,誰還能繼續無條件信任?投資吧,不敢,存錢吧,沒利息,取錢吧,倒是服務效果非常好。
動不動就給你限額,給你打電話,說你被騙了,讓你的錢進去容易,出去難。當然,名義上都是爲了反詐。
但是不是本質原因,更多是大規模資本外流、資本沉默,導致社會流動性稀缺,金融機構以反詐爲明面理由,來限制多數用戶的轉賬和取現,用時間換空間?
還有現在開戶是真的難。
前幾天團隊小夥伴去開卡,開了整整一下午。
告知是辦工資卡,對方要求出具證明,告知上班企業,釘釘界面打開。然後填表,家庭住址也要打開百度地圖覈實。
限額每個月5000,告訴銀行工資會超過這個,要提高限額,結果繼續要求提供工資證明。然後告知不要出借賬戶,不要代收賬款,等等一大堆。
然後到了髮卡機,資料錄入,拍照,櫃員驗證,然後又拿來一個Pad錄資料、拍臉,重複驗證。然後又讓下載銀行APP,存一筆錢進去,還要參加他們的營銷活動,綁定什麼微信,什麼首筆交易。
當然這也是爲了反詐。
但這麼繁瑣的途徑,是否可以通過技術去解決,比如直接人臉識別接入支付寶芝麻信用。這些平臺,早已經通過大數據,採集了一個人過去5-10的信譽記錄,技術安全且成熟。
但銀行會採用嗎?不會,因爲他們覺得自己纔是絕對的權威,其他民營機構,都是瞎胡鬧。
然而他們自始自終忘了,銀行其實屬於服務業,應該真誠對待客戶,爲客戶提供便利、安全和高效。
這不是沒有憑據的吐槽,而是當你享受完香港銀行的服務之後,再對比內地,就會覺得這完全是兩個概念。重新認識了什麼叫銀行。
說一千道一萬,銀行業的根本病症源於過去的生活過得太好了,賺錢邏輯、價值觀、對客服的服務理念,都是閉着眼睛設定的。
而現在大環境不好,潮水退去,睜大眼睛,突然發現自己一絲不掛。要不是國家給兜底,央行給擦屁股,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離奇事件。
對銀行來說,今年的降薪裁員只是開始,苦日子還在後頭。
但這對整個行業,未必不好。
人只有在困境中,纔會反思改進。企業、機構和組織何嘗不是如此,窮則思變,過不下去了,纔會努力提高自己的硬實力,看到自己裸體,害羞了,纔會穿上衣服。
但這也只是概率事件,畢竟不自知的人那可太多了。
本文完,如果喜歡,請點擊在看。關於投資分享、實操思路、人生感悟和一線資訊,都會放在星球,有需要的讀者,可掃描文末二維碼加入後閱讀。歡迎跟9800多投資愛好者共同成長,日富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