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狂飆飛車》:暑期黑馬,口碑翻身丨影評
館館
2025年暑期檔首波新片,在一衆影片穩定發揮和不達預期的風評之下,《F1:狂飆飛車》(以下簡稱《F1》)的票房雖然不是最高的,但其出乎預料的逆襲之勢卻相當振奮人心。至少這證明了觀衆依然享受視效大片,也還願意冒着酷暑走進影院。
作爲蘋果公司投拍的首部院線電影,《F1》能夠盈利就已經稱得上奇蹟。賽車題材註定燒錢,劇組全程跟隨賽事輾轉全球賽場,拍攝期也被迫拉長。據主演布拉德·皮特說,即使本片投資高達3億美元,他們依然需要去真正的F1現場“蹭”鏡頭。電影中飛機飛過、全場觀衆歡呼,甚至領獎臺的畫面都是這麼來的,因爲實在復刻不起如此的大場面儀式,這樣既節省搭景費用又力求真實,只有演員需要克服尷尬的情緒。
《F1》的劇本並不新穎,甚至是一部頗爲老套的英雄遲暮、低谷翻身的爽片。開篇極速巔峰車隊就陷入了危機,如果整個賽季都無法贏下一場比賽,就要被撤資解散,於是老闆魯本去找老朋友桑尼重出江湖。
20年前桑尼曾是賽車界的未來之星,但在即將拿下世界冠軍時發生重大事故,身體重傷,前途也盡毀。他頹廢過,揮霍過,窮困潦倒過,也重新振作過,卻再也回不去職業賽場。
因此當魯本發出邀請,桑尼欣然前往。即便他的身體情況早已不適合賽車,他仍決定用加倍訓練和嫺熟技巧掩蓋這點不足。相比之下,車隊原有賽車手喬舒亞幾乎是桑尼的相反面——年輕、身體好,但技術不足,缺乏耐心。當車隊岌岌可危時,他的心思反而更多放在撈金與換隊上。
沒有凝聚力的團隊放到F1賽場上簡直不堪一擊,桑尼和喬舒亞合作的第一場比賽輸得尤爲慘烈。開賽後桑尼憑藉暖胎優勢,從末位發車快速擠進中位,但賽車性能過差,維修站狀況頻出,讓他和喬舒亞都逐漸落於人後,最糟糕的是二人由於互不相讓發生碰撞,最終無人完賽。
F1永遠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比賽,而是一項用金錢和生命爭搶0.1秒之差的極限挑戰,團隊配合、戰術制定、技術支持乃至資源分配,任何一個環節失誤都會影響排位結果。因此電影《F1》雖是英雄敘事,但也不光刻畫男主的受傷與崛起,還拍出了“團魂”——車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沒有失去自己的弧光。
比如,領隊原本恥於承認自己之前是頂千斤頂的維修人員,會爲搶時間主動重新頂起千斤頂;第一場緊張失誤,導致備槍卡胎的女維修員,之後克服恐懼心理,甚至能做到3秒換胎;被質疑造車能力的女設計師,原來不是靠美色上位,而是爲了夢想離婚辭職,義無反顧投身事業的真骨幹。桑尼最大功勞不是開出多快的車,而是爲這個人心渙散的隊伍重新注入放手一搏只爲勝利的戰鬥欲。競技場上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有奪冠慾望,纔會有翻身可能。
整部影片描繪最細緻的,是桑尼與喬舒亞的命運互文。喬舒亞性格與桑尼年輕時別無二致,都家庭不幸也都自命不凡,他就像還未經受重大打擊前的桑尼,與如今變化巨大的桑尼一對比,更凸顯人生多舛的悵然。
二人從針鋒相對到互相欣賞,靠的是技術與天賦的合作交流。但真正讓他們融爲一體的,是喬舒亞也遭遇桑尼類似的事故之後。儘管桑尼再三勸誡喬舒亞不要急於超車,喬舒亞還是衝動搶先導致受傷,一如桑尼當年一樣。這像一種命運循環,哪怕明知前方有南牆,年輕的生命也要自己去撞過,才能真正獲得成長。
如果說桑尼像喬舒亞的人生先行者,喬舒亞就像桑尼的濃縮版,第一次成長都是受傷,第二次成長則是重開受傷路,喬舒亞獨自實驗千萬遍,最終發現原來只要聽從桑尼建議,耐心等到下一個直道,真的就能安全且穩定地奪冠。桑尼用幾十年的光陰才走過的頹喪、清醒、頓悟歷程,喬舒亞沿着他踏出的路,僅用半年就已學成。至此,二人實現賽車技術的交接,也終於達成精神上的傳承。
據說電影實際拍攝了兩版結局,一版是喬舒亞奪冠,另一版是桑尼奪冠。兩版結局都有細節伏筆,比如桑尼最後一戰前病情加重、精神恍惚,爲他身體不濟送喬舒亞奪冠埋下了伏筆,而最後成片選擇的桑尼奪冠,也呼應了前文他一直追尋“飛起來”的奇妙瞬間,當他將所有對手甩在身後,如入無人之境般在賽場飛馳,全片也就再沒有遺憾。
其實這類故事觀衆都能預料主角必將獲勝,而這樣毫無懸念的電影依然能吸引人們去看,是因爲《F1》將劇本之外的其他部分都做到了極致。比如,漢斯季默的配樂與賽車轟鳴形成共振,IMAX特製鏡頭拍攝讓影片爽感加倍。另外,爲了拍攝極限車內視角,還在賽車上佈置了16個機位,採用索尼特製機身和蘋果定製攝像頭,只爲在高速運動中保持設備的穩定性和最佳畫質。因此哪怕國內的觀衆並不熟悉F1賽事,《F1》也能憑藉電影本身的視效魅力,吸引到更多人的關注。
從《F1》可以看出,大多數的觀衆都是寬容的,只要影片拍得好,冷門題材照樣可以票房逆襲;而從暑期檔大盤來看,觀衆們更是挑剔的,都在嚴格分辨什麼樣的電影才值得他們走進影院一看。劇本老套猶可救,全方位平庸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