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規模首次突破4萬億元大關——指數化投資提速擴容
4月17日,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總規模首次突破4萬億元大關,並延續增長態勢。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4日,全市場ETF規模達到4.06萬億元。其中,股票ETF是規模增長的主力軍。
自2004年12月份第一隻ETF產品問世後,直到2020年10月份,ETF總規模歷時近16年才突破第一個萬億元大關。此後,ETF進入加速發展期,2023年8月份,ETF總規模突破2萬億元;2024年9月份,ETF總規模突破3萬億元;2025年4月份,ETF總規模突破4萬億元。不難看出,ETF規模擴容持續提速。
“近年來我國ETF市場規模快速攀升,反映出投資者對以ETF爲代表的指數化投資工具的認可度持續增強。ETF的多元化投資價值正通過日趨完善的跨市場產品體系得到釋放。”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吳丹表示,ETF既能支持場內實時買賣,確保投資者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還能通過“ETF通”等創新渠道參與跨境投資,實現全球資產配置廣泛覆蓋。隨着“被動投資”理念的不斷普及,ETF標準化、透明化的工具屬性已成爲資產配置的新範式。
與此同時,投資者對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資工具需求日益增加。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分析,ETF作爲一種跟蹤特定指數的基金,具有交易便捷、費用低廉等優點。機構投資者如保險資金、銀行理財資金、社保基金等,傾向於選擇風格穩定、風險分散、成本低廉的資產配置工具,ETF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同時,個人投資者在瞭解到ETF操作簡單、透明度高的優勢後,也開始關注並投資ETF,近年來ETF的持有規模顯著增長。
吳丹表示,覆蓋股、債、商品等多資產類別的ETF產品池爲投資者提供了系統化的組合風險管理工具,幫助投資者實現更優的風險收益平衡。4月14日,首批9只中證全指自由現金流ETF產品同日開始募集。業內人士認爲,自由現金流是衡量企業財務健康狀況的核心指標,相關指數產品適合作爲大類資產配置的工具。
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持續出臺,也推動着ETF市場提質擴容。自去年新“國九條”明確“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後,監管部門陸續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今年1月份,中國證監會印發《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持續豐富指數基金產品體系、優化ETF註冊發行安排、全面完善ETF運作機制等具體舉措。
“我國ETF市場將繼續呈現高質量發展趨勢,跨資產、跨市場的多元化產品體系將持續完善,規模也有望繼續擴容、不斷突破新高,這將有效助力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地實施。”在吳丹看來,ETF指數體系將更加多元豐富,有望涵蓋寬基、行業、主題等策略型指數,同時ESG、碳中和等新興主題ETF將加速佈局,推動指數化投資向更精細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此外,ETF市場配套機制將持續完善升級,越來越多的機構資金有望加大ETF的配置力度,進而爲資本市場引入穩定的“源頭活水”。
田利輝認爲,ETF爲個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相對簡單的途徑來參與多樣化的市場投資,但也需要投資者具備一定的相關知識。首先需要了解ETF的不同類型,例如規模指數(寬基)、風格因子指數、行業指數、主題指數等,並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選擇合適的ETF產品。其次要查看ETF的基礎資產,瞭解其追蹤的指數或資產類別,以及該領域的宏觀經濟狀況。再次要比較不同ETF的管理費和其他費用,通常來說,費用越低越好。而且可以選擇日成交量較大的ETF,這樣可以確保在買賣時有足夠的流動性和較小的價差。
“ETF的價格會隨其所追蹤的指數或資產價格波動而變化,因此存在市場風險。個人投資者可以通過分散投資以降低單一ETF帶來的風險。”田利輝提醒,儘管大多數ETF旨在緊密跟蹤其基準指數,但有時會出現跟蹤誤差,即ETF的表現與基準之間存在差異。如果某隻ETF的日成交量較低,可能導致投資者在賣出時面臨較高的買賣價差或者難以迅速完成交易。此外,對於跨境ETF,匯率波動也可能影響其投資回報。(經濟日報記者 勾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