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企業防災 全方位應變

丹娜絲颱風來襲,全臺各地陸續宣佈停班停課消息。勞動部提醒,颱風期間及災後搶修、復原工作潛藏高度職業災害風險,僱主應切實加強防災措施,併爲外勤作業勞工提供充足的安全防護設備。

這樣的提醒凸顯出一個事實:災害發生時,企業若未事先做好準備,將可能面臨人員傷亡、營運中斷與責任歸屬等多重風險。

然而,企業防災的範圍遠不止於應對臺風。臺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加上極端氣候日益頻繁,地震、水災、乾旱、寒流等天災,以及人爲疏失、火災、資安事件、重大疫情、甚至電力中斷或供應鏈斷鏈等不可預期因素,皆可能對企業營運造成嚴重衝擊。

若企業僅在災害前後緊急處理,而未在日常即建立防災體系,將難以在關鍵時刻穩住陣腳。

企業防災策略應從短期與長期兩個層面思考。短期策略着重於災前的預警準備與災時的應變處置,例如建置即時通報機制、盤點災害應變物資、加強設備固定與防水措施、安排居家辦公替代方案、並針對不同部門訂立SOP。

這些措施須定期演練與更新,確保在緊急時刻能迅速啓動。例如,某些製造業者每年進行防颱演練,不僅模擬排水流程,還納入人員疏散與緊急停機程序,以減少損失風險。

長期策略則更着重於系統性的風險管理與營運韌性建構。企業可導入如ISO 22301營運持續管理系統(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System, BCMS),從組織治理、風險辨識、關鍵資源盤點,到持續營運計劃的撰寫與測試,建立一套可長期運作的防災體系。

此外,也應關注政府主管機關所提供的指引與工具,例如內政部消防署提供的「企業防災營運持續計劃範例」等參考資料,可協助企業建立防災計劃;再者,《災害防救法》鼓勵公司、商業、有限合夥等單位主動或協助辦理災害防救相關事項,以提升整體制度成熟度。

在氣候變遷持續發酵的當下,極端天氣型態將成爲常態。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臺灣每年極端降雨與高溫日數均呈現上升趨勢,這不僅影響基礎設施壽命,也提高能源、冷氣空調與電力系統的壓力,企業必須重新評估原有防災措施是否仍足以應對新型態災害風險。預先導入智慧監控系統、天氣預警系統,結合數據驅動的決策方式,將有助企業提升整體防災效率與準確度。

防災不只是責任與義務,更是一種企業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當災害發生時,能否快速應變、持續營運、保護員工與顧客安全,將決定企業是否具備韌性與信賴度。透過落實短期應變準備與長期制度建構,企業不僅能有效降低災害損失,也能強化組織內部風險意識,打造更具抗壓性的營運體質,在高度變動的經營環境中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