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中毒案逐年攀升 7成藉藥物輕生 1年齡段成高峰期
臺北榮民總醫院今日(18)舉辦「2025兒童中毒與青少年自殺防治研討會」,圖爲北榮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李念庭攝)
我國兒童中毒個案逐年升,已佔中毒事件近4成。醫師指出,兒少中毒原因近7成爲「蓄意自傷、輕生」,尤其12~17歲階段進入青春期,更容易因憂鬱、現實感缺乏、衝動性高,藉由濫用「藥物」產生自傷行爲。
臺北榮民總醫院今日(18)舉辦「2025兒童中毒與青少年自殺防治研討會」,聚焦18歲以下族羣,探討誤食中毒、蓄意輕生、臨牀精神疾病處方用藥使用、自殺防治策略建議等議題,由小兒科、精神科、毒物科、自殺防治等多領域專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趨勢與臨牀經驗。
根據北榮毒物中心過去30年統計,兒童中毒事件主要通報來源,爲6歲以下常見誤食藥物或居家環境用藥。兒童中毒物質中,早期多爲農藥,近年則是「藥物」佔大多數,且青少年「蓄意中毒」比例明顯上升,尤以蓄意自傷及輕生爲主。
北榮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兒童中毒通報數逐年上升,30年前約佔中毒個案25%,近年已攀升至近40%。0~18歲兒少中毒案件有「雙高峰」,一是0~5歲,多爲意外中毒;另一高峰爲12~17歲,中毒原因以輕生爲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醫師林芷蔚說明,根據1985~2020年研究,調查約1.9萬名兒少中毒案例,其中輕生個案約佔68%。12~14歲中毒原因,自殺佔高達78%、15~17歲則佔76%,且大多爲「藥物」輕生,包括精神科藥物、安眠藥、止痛藥等。
由於藥物取得容易,或兒少本身有服用精神科藥物、多重用藥,以及照顧者未監控用藥等原因,容易導致「藥物濫用」。林芷蔚強調,兒童中毒防治上,家長對藥物的保管很重要,防止小朋友接觸;在藥物使用上,也在討論是否應避免口服藥物,以長效針劑、1至2周到醫院打一次爲主,在醫護人員監控下使用藥物,防止濫用。
除了藥物濫用,「物質濫用」也是其中一項中毒原因,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的濫用藥物,包括愷他命、搖頭丸、喪屍煙彈(依託咪酯)、電子煙等。
北榮精神部醫師黃翔瑄表示,高風險輕生個案,大多以「憂鬱」爲主,現實感較缺乏者,如妄想、幻聽、思覺失調個案,以及本身衝動性較高,如ADHD、躁鬱症個案,也更容易有自傷行爲;物質濫用者,大腦受物質影響無法做出現實判斷,同屬高風險族羣。
黃翔瑄觀察,兒少精神疾病比例每年逐漸上升,早期會先出現焦慮症狀,12歲後進入青春期纔會展露憂鬱傾向。青春期是個特別的過程,此時期大腦還未穩定、仍有可塑性,可能較爲脆弱,又受到荷爾蒙影響,導致大腦容易受各種事情波動,出現精神疾病機率、高風險行爲機率相對較高。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保護自己、遠離毒品!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1925或張老師專線:1980。
★《中時新聞網》: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