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要跳,成人要抗:精神疾病運動療法如何“對症下藥”?

迄今爲止,多項研究已證實體育活動與運動對精神障礙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益處。本元綜述旨在對體育活動作爲精神障礙患者的輔助和/或一線治療的有效證據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

我們重點關注三種類型的體育活動:

生活方式體育活動:涵蓋日常生活中的非結構化活動(如步行、通勤騎行、園藝、家務),通過增加總體能量消耗改善健康,無需專門的運動計劃。

有氧運動:通過規律、重複性動作(如跑步、動感單車)提升心率和心血管健康。

抗阻或力量訓練:通過對抗阻力(如舉重、自重訓練、阻力帶練習)增強肌肉力量、耐力和整體功能。

目前尚無證據明確區分這些運動形式對不同精神障礙的差異化效果。我們評估了這三種體育活動干預對常見精神障礙(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自閉症譜系障礙、焦慮症、抑鬱症、癡呆、精神病性障礙及物質使用障礙)患者心理、認知和軀體健康結局的影響。同時,基於神經生物學、心理社會及行爲通路的薈萃證據,探討了體育活動潛在的作用機制。

研究系統檢索並納入13項方法學質量較高的薈萃分析(AMSTAR評分≥8分),涵蓋256項隨機對照試驗(RCTs)和12,233名受試者,旨在回答以下核心問題:a) 體育活動干預對精神障礙患者心理、認知及軀體結局的療效;b) 潛在神經生物學、心理社會及行爲機制;c) 干預實施中的阻礙與促進因素。

結果

1、兒童青少年羣體針對ADHD患者的薈萃分析顯示,輔助性有氧運動對注意力改善具有大效應量;而聯合有氧運動與力量訓練對抑鬱症狀的改善效應量更大。

中等效應量:有氧運動可降低多動(SMD=−0.56)、衝動(SMD=−0.56)和焦慮(SMD=−0.66),並改善執行功能(SMD=0.58)與社會功能(SMD=0.59)。

小效應量:單純有氧運動(不聯合力量訓練)對抑鬱症狀的改善效應較弱(SMD=−0.32)。

2、成人羣體(全年齡段)在抑鬱症患者中,輔助性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對抑鬱症狀改善均呈現大效應量。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氧運動可顯著降低體重指數。

中等效應量:有氧運動緩解焦慮症狀(SMD=−0.66)、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整體生活質量(SMD=0.60),並提升抑鬱症(SMD=0.64)和精神分裂症(SMD=0.68)患者心肺適能。

小效應量:力量訓練對焦慮症狀改善有限(SMD=−0.37);有氧和/或力量訓練對精神分裂症陰性症狀(SMD=−0.24)及社會功能(SMD=0.41)僅有小幅提升。

3、老年羣體針對抑鬱症患者,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均對抑鬱症狀呈現中等效應量。力量訓練還可改善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和功能性移動能力(如計時起立行走測試)。

4、自閉症譜系障礙與物質使用障礙目前尚無高質量RCT薈萃分析評估體育活動對這兩類疾病的療效。

5、運動處方建議(FITT)

兒童青少年:聯合有氧與力量訓練對抑鬱症狀效果優於單純有氧運動,團體運動效果更佳。推薦每週至少3次、每次20-60分鐘、持續12周以上、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

成人:建議尚不一致,但監督下運動效果普遍優於非監督模式。

精神障礙患者體育活動作用機制的潛在證據

急性體育活動效應:在重度抑鬱障礙患者中,單次急性體育活動可顯著升高心房鈉尿肽(ANP)循環水平(大效應量)及生長激素水平(中等效應量)。

慢性體育活動效應:長期體育活動對重度抑鬱障礙成人患者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犬尿氨酸及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循環水平升高具有小但顯著效應量。目前尚無心理社會或行爲機制的薈萃證據。

基於上述因素,結合行爲改變技術,制定六項理論驅動的實施策略。

心理健康場景中體育活動的循證實施策略(支持性行爲改變技術)

1. 提升體育活動設施與機會可及性

設計鼓勵活動的物理空間

配備促進體育活動的必要器材

2. 提供專業培訓人員推動干預

培訓人員掌握動機訪談與認知行爲原則,提供社會支持

確保人員具備專業可信度,有效指導參與者

3. 確保心理與物理環境安全

通過社會情感支持增強安全感

消除參與不適或障礙

創建支持性活動環境

保障促進體育活動的資源可及

4. 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

設定個體化行爲與目標

規劃具體行動方案

鼓勵自我監測進展

提供指導與支持

確保人員專業可信

5. 培養自主參與動機

強化行爲改變承諾

定期反饋行爲與結果

提供情感與社會支持

教育健康獲益

強化行爲改變帶來的身份認同轉變

6. 構建韌性社會支持網絡

建立涵蓋實際幫助、情感支持的社會網絡

營造鼓勵持續活動的社交環境

參考文獻

Vancampfort D, Firth J, Stubbs B, Schuch F, Rosenbaum S, Hallgren M, Deenik J, Ward PB, Mugisha J, Van Damme T, Werneck AO. The efficacy, mechanisms and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s an adjunctive treatment in mental disorders: a meta-review of outcomes, neurobiology and key determinants. World Psychiatry. 2025 Jun;24(2):227-239. doi: 10.1002/wps.21314.

大話精神編譯,轉載請聯繫編輯部。

投稿請聯繫:dahuajingsh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