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露納」巴黎小學巡演30場 介紹臺灣、反思世界
巴黎市立劇院12年來與巴黎市政府合作,推動兒童課外戲劇活動,紮根藝術教育。旅法臺灣劇場導演楊宜霖今年受邀在巴黎小學巡演作品「露納」近30場,以歌舞、詩句等輕鬆方式介紹臺灣,也帶領孩童反思世界,大獲好評。
旅法臺灣導演暨演員楊宜霖執導的兒童劇「露納」(LUNA)受巴黎市立劇院(Théâtre de la Ville)之邀,在巴黎各小學巡演近30場,用以音樂、歌舞、文學帶領小朋友認識臺灣、反思世界衝突。
楊宜霖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巴黎市立劇院兒童劇負責人看了楊宜霖另一齣戲「我寧願你不是月亮」後,便請她同樣以月亮、詩歌、音樂爲主題,「露納」於焉而生。
「露納」,是葡萄牙語的月亮,她以此名向恩師,也是巴黎市立劇院現任總監德馬西莫塔(EmmanuelDemarcy-Mota)之父,名導德瑪西(RichardDemarcy)致敬。
劇情設定爲3年疫情後,一位小男孩和妹妹終於可以從巴黎直飛回臺灣。他們遇到來地球出任務、準備帶疫苗回月亮上進行醫學研究的玉兔。航空公司讓他搭便機回月球,故事就圍繞在男孩與兔子的相遇而展開。觀戲學生成了機上乘客,參與這趟沈浸式旅程。
小男孩靈感來自楊宜霖兒子,以孩子視角看臺灣,同時傳達自身對臺灣的思念。例如劇中孩子寫信描寫外婆,以及她如茶園紅土般渾厚的聲音,就是結合兒子的情感和自己思鄉的詩意描述。
透過戲劇,楊宜霖讓法國小學生簡單認識臺灣,包括臺灣爲民主國家。有時戲後觀衆會對臺灣、中國關係提問,楊宜霖會介紹臺灣與中國的差異之一,就是臺灣和法國一樣擁有民主投票制度,中國則沒有。
她也會藉機告訴小朋友,法國的生活與臺灣息息相關,因爲手機、汽車的晶片大多都來自於臺灣。
「露納」在巴黎各市立小學巡演,是作爲巴黎市立劇院與巴黎市政府合作的重要課外戲劇企畫,已進行12年之久。除常態性戲劇工作坊外,該企畫每年也邀請約5部作品,於每週二、週五到不同小學巡演。
楊宜霖長年作爲演員參加,「露納」是她在企畫中執導的第二部戲。她告訴記者,企畫具重要意義,「是最直接的戲劇教育紮根」。
然對劇場人而言,校園巡演頗具挑戰。第一是場地受限,需大幅技術調整。第二,「校園是小孩的地盤,若表演不夠好、不夠誠懇,小孩子會完全不買單。」
提到令她印象深刻的反饋,楊宜霖表示,劇中兔子有一段非常政治性的獨白,用詩意方式描述了俄烏、以阿等世界近年發生的衝突與戰爭,也告訴小男孩,月亮一直在看顧和保護着地球。
楊宜霖告訴記者,每到這段,雖會有小朋友開始躁動,但仍有一半小朋友會專注聆聽,還有小朋友在劇後詢問兔子是否能拯救巴勒斯坦。
楊宜霖表示,她喜歡在親子劇中帶入政治反思,如上一部劇的氣候難民議題。「我不強求小朋友每個點都要馬上懂。有時我的孩子聽完後一知半解,但所有疑問都會在腦中發酵。幾天後,生活中的一些連結會幫助他理解。這些引發的疑問能刺激孩子思考,自己發現的答案纔是持久的知識。」
即使劇院知道,可能會有一半以上小朋友當下無法完全聽懂這段政治獨白,也尊重並支持導演意願。許多老師也在戲後向團隊致意,感謝願意和孩子討論政治議題。
駐法大使郝培芝也受邀到小學看戲,和小朋友並肩而坐,融入孩子。當導演介紹臺灣大使在場時,現場一片熱情騷動。郝培芝致詞迴應,並邀請小朋友造訪臺灣。戲後小朋友甚至錄影向大使道別,鄭重表示接受邀約,未來一定會去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