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虐腦傷施虐者多為父母 心理師:適時喘息助降低風險
近5年國內重大兒虐致死或重傷案件達134件,其中63件爲腦傷。醫師建議,從前端父母衛教,到年輕醫師兒虐辨識教育都應強化。臨牀心理師說,兒虐事件常起因於父母面對孩子哭鬧的無力感,呼籲外界別把施暴父母視爲「可怕的人」,兒虐及受虐兒童後續治療,除醫療外,也應納入父母親職教育及心理治療。
開業臨牀心理師蔡明娟表示,受虐性腦傷加害人多爲父母,站在心理學角度,應把父母視爲需要協助者,正常情況下「沒有人想傷害孩子」,背後多有外界不知情苦衷及無奈;少子化時代,願意生育孩子父母,常具追求完美人格特質,也比較容易焦慮,諮商時多建議父母放下追求完美、與其他父母比較心態,「把脫序視爲正常,心理焦慮感就能減少。」
孩子哭鬧容易導致父母心情煩躁,增加兒虐風險,許多父母擔心孩子出事,不敢放下孩子喘息,蔡明娟表示,「此時在場比不在場危險」,孩子哭鬧不止時,可孩子安置在嬰兒牀等安全處,可進入廁所等空間,從1數至10,深呼吸放鬆心情,把情緒按下暫停鍵,透過空間轉換,爭取重建情緒時間。另,也可嘗試按摩、拉身緊繃的肌肉,或閉上眼睛冥想,幫助轉換思緒、重新開機。
若已不慎發生憾事,蔡明娟建議,家長除積極配合醫療與復健,也必須保持樂觀及耐心,陪伴孩子從傷害中復原,腦傷復健時間動輒數年,甚至10、20年,夫妻之間應修復關係,不咎責自己,也不責怪伴侶,若無法自我修復時,可利用夫妻、家族諮商等資源。另,建議重新安排育兒空間與時間,把家務、工作、育兒、休息時間安排重新規劃,以更自在方式陪伴孩子走上覆健之路。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林恩沛表示,兒虐預防應從前端衛教預防開始,教育父母及保母如何育兒,針對兒虐高風險家庭,應加強訪視;因身體瘀青、營養不良等疑似受虐跡象送醫兒童,社工應定期訪視,年輕醫師、急診醫師等,也應定期接受教育訓練,提升辨識兒虐敏感度,臨牀端、檢警單位、法醫單位及社會局等,則透過定期舉行研討會,瞭解不同面向受虐觀點。
開業臨牀心理師蔡明娟表示,受虐性腦傷加害人多爲父母,站在心理學角度,應把父母視爲需要協助者,正常情況下「沒有人想傷害孩子」,背後多有外界不知情苦衷及無奈。記者林琮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