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華子,我們等你回家”

孫胡溝村黨支部書記尹春燕(左一)經常到村民家中噓寒問暖供圖/懷柔區

8月2日晚,懷柔區的大雨在不停地下着。在北京一零一中學懷柔校區琉璃廟鎮集中安置點,孫胡溝村村民的內心比窗外的大雨更加潮溼。他們思念着兩個人——孫胡溝村黨支部書記尹春燕和愛人、黨員蔡永章。村民們盼着聽到二人“回家”的消息,等着他們的“二華子回家”。在7月26日的強降雨中,兩人在組織羣衆緊急轉移過程中不幸被洪水沖走,目前仍在全力搜救中。

老人獲救“二華子”卻沒了消息

孫胡溝村位於懷柔北部山區的琉璃廟鎮,地處兩山之間的河谷之中,一直以來都是防汛地圖上較危險的地帶。7月26日晚,北京遭遇極端強降雨。不到一個小時,孫胡溝村的降雨量就達到92毫米。大雨打破了村子的寧靜,該村黨支部書記尹春燕第一時間組織羣衆緊急避險。

“根據我村現在降雨量,我們要保持暴雨黃色預警狀態,大家隨時等候調度。”當日21時16分,尹春燕在工作羣發出了第一條預警信息。大約一個小時後,雨勢越來越大,尹春燕決定立即轉移羣衆,她連發多個緊急通知,組織村幹部幫助村民轉移。“就短短几秒,水就上來了,車都不敢開了。”琉璃廟鎮孫胡溝村黨支部副書記孫桂起回憶當時的場景時感慨道,水根本不是流,而是在往前噴。

23時20分,尹春燕在工作羣裡發來了上級部門的最新要求:各村按照紅色預警標準措施落實。這時,考慮到村裡還有一對高齡老人,很難自行轉移,尹春燕決定趕緊過去看看。“她其實不去也行啊!可是她不放心村民。要不把我們轉移出來,保不保命都不知道了。”72歲的王助秀在安置點樓道里眼含熱淚地講述。琉璃廟鎮孫胡溝村會計王鉞最後一次見到尹春燕也是在當日的23時左右。“她讓我別出門,守好大隊部。”王鉞回憶。“路面上已經上水了,無法開車,尹春燕決定蹚水下去看看,但她的丈夫蔡永章不放心尹春燕自己去,抓了把傘就跟了出去。”

次日雨停,救援人員在被沖垮的廂房裡救出兩位老人,他們安然無恙,可老人帶來的消息並不樂觀——那晚,他們沒見到尹春燕和其愛人蔡永章。

7年時間帶村民走上“致富路”

尹春燕是土生土長的孫胡溝人,今年51歲,2016年成爲村委委員,2019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尹春燕對村裡人有感情,“她從小在村裡長大,跟老百姓特別熟悉,家裡人經常找不到她,但村裡人都可以找到。”她的哥哥尹永生坦言。

孫胡溝村是一個地處深山的經濟薄弱村,卻也有着秀美的風景。尹春燕用七年時間,把一個低收入村逐步帶上了產業加速發展的道路。2023年,孫胡溝村試點養蜂項目。她敏銳地抓住了孫胡溝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山清水秀、野花遍地、各種藥材花漸次開放,正是養蜜蜂的絕佳場所。她主動聯繫鎮裡申請項目資金,購入第一批50箱蜜蜂,還聘請村裡老養蜂人做技術指導。雖不懂養蜂,但尹春燕刻苦鑽研,一有空就鑽進蜂房盯着。兩年多,蜂箱就翻倍了,產出的蜂蜜在農民豐收節上廣受歡迎,一些酒店、科研單位也成爲固定客戶。去年,養蜂產業爲村集體增收5萬多元。

此外,尹春燕還給村裡引進了一家小型杏仁油加工廠,添置破殼、榨油、過濾設備,用傳統壓榨工藝,生產具有鄉土味的杏仁油。村民上山採杏、剝仁、送廠,不僅創收,一年還能解決50多人次就業。2024年,杏仁油銷售收入超過3萬元。“她腦子靈、敢想敢幹,知道咱村的出路在哪兒。”王鉞告訴北青報記者,“尹書記不光想着修路修壩,更想着怎麼修出我們的‘致富路’。”

“我們都等她回來”

“我們都不叫她書記,只叫她‘二華子’。”坐在輪椅上的村民範東田剛說起尹春燕,眼圈就紅了。“生活中她沒架子,像個傻丫頭,進我家門就跟回自己家一樣。”範東田的微信裡仍保留着7月26日晚尹春燕給他發來的最後的囑咐:“在家還是哪裡?別睡,雨太大我不放心,隨時聯繫我。”

範東田與89歲的老母親相依爲命,是村裡的五保戶。“我腿腳不利索,啥也幹不了。她經常來看我,家裡缺啥她比我都清楚。”範東田說,尹春燕常常到他家送吃送穿,“我穿多大號衣服,她都知道。”範東田指着自己穿着的短袖上衣,“這就是她給我買的,我天天穿着。”平日裡,只要尹春燕來了,就會順手做飯、掃地,甚至幫他洗頭。“她不嫌麻煩,還說‘我幹活可比別人利索’。”範東田感慨道,“親妹妹都未必有她對我這麼好。”不僅僅是範東田,村裡約20個低五保戶她都一視同仁,家家走到。

暴雨來臨時,範東田被人擡着撤離到高地,聽說尹書記聯繫不上了,心裡一沉。“我不信她真不回來了,她不可能不回來。”範東田低聲說。村民張金芝更是哽咽着說:“這丫頭太好了,太熱心腸了。我們都等她,盼她回來。”

文/本報記者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