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法黔行|法治護航黔地繪就“雲上”新章
央廣網貴陽2月23日消息(記者費權)在"東數西算"國家戰略引領下,近年來,貴州省作爲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以大數據爲引領的數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在中國數字經濟版圖上書寫着"山地逆襲"的新傳奇。
與此同時,黔貴大地始終堅持法治保障與數字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以立法築基、技術賦能、多元共治爲核心,將法治基因深植數字經濟與民生脈絡,讓法治精神融入網絡空間與市井煙火,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築牢法治根基,護航高水平安全,守護人民羣衆合法權益。
良法善治築基
立法引領與技術賦能雙輪驅動
法治在保障數字經濟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
近年來,貴州始終以立法引領發展,省人大常委會先後出臺《貴州省大數據發展應用促進條例》《貴州省數據流通交易促進條例》等5部地方性法規,構建大數據產業制度框架。貴陽市作爲主陣地,推出《貴陽市大數據安全管理條例》等3部法規,其"立法引領保障大數據產業發展"項目獲評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
在數據知識產權保護領域,貴州率先破局。2024年8月,全國首個省級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平臺在貴州上線,將審查時限壓縮至3天,爲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提供"貴州經驗"。五部門聯合簽署《深化數據知識產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形成跨領域保護合力,激發數據創新活力。"法治爲數據確權、流通、交易提供了‘定心丸’。"貴州數據交易中心負責人表示。
此外,技術賦能治理效能顯著提升。貴州省司法廳開發的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平臺,實現執法全程電子化記錄、信息統一公示,試點地區案件處理效率提升40%;生態環境廳依託污染源自動監控平臺,通過AI模型精準識別違法線索,推動環境執法從"人海戰術"轉向"智慧監管"。司法領域創新十分亮眼,貴州政法機關建成跨部門大數據辦案平臺,刑事證據標準指引嵌入系統,確保"同案同判";法院系統電子卷宗覆蓋率100%,庭審語音識別、文書智能生成等技術普及,讓"正義提速"。
數字技術驅動普法創新
讓法律"破圈"入心
去年盛夏的榕江"村超"賽場,侗族琵琶歌《反詐勸世歌》引發萬人合唱。當地司法局邀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家興,將38部法律改編成72首侗族大歌,通過"賽前普法微課堂+賽中法治啦啦隊"模式,讓20萬遊客在"最炫民族風"中完成法治教育。
面對當今網民佔比超七成的現實,貴州除了有民族文化與法治融合的創新實踐,還以技術創新擺脫傳統普法困境。
2024年5月啓動的"E法黔行·網絡普法看貴州"短視頻徵集活動,吸引全國創作力量參與,479部作品以情景劇、動畫、方言說唱等形式,讓法律知識"破圈"傳播。其中,微電影《毒禍》以鴉片戰爭爲背景,通過方言說唱揭示毒品危害,播放量突破千萬,成爲"現象級"普法案例。
此外,技術賦能的觸角深入市井巷陌。在遵義仁懷市,釀酒師傅通過"法治驛站"APP學習安全生產法規,電子證書助力就業;貴陽觀山湖區"法鏈空間"將28萬個法治學習賬號接入城市信用體系,市民憑"法治信用分"可兌換公共交通優惠、景區門票等42項權益,實現"守法即受益"。
更具創意的是,貴州省委網信辦推出的"小折耳根"表情包,以地方特色食材爲原型,通過48組動態場景普及未成年人保護法,下載量超300萬次;虛擬主播"法小築"運用AI技術24小時在線答疑,累計解答網民問題12.6萬條,讓法律諮詢觸手可及。
多元共治護航
法治與民生、產業深度融合
在貴陽市雲巖區友誼社區,網格員張婷婷通過"反詐信息雷達"分析居民消費數據,預判詐騙風險,轄區電詐發案率同比下降63%;在畢節市同心法治公園,46塊電子屏循環播放法治微電影,市民劉女士感慨:"買菜遛彎也能學民法典。"數據顯示,該市"法治光影工程"使羣衆法律知曉率提升41%。
田間地頭的"法治直播間"同樣彰顯基層智慧。安順市平壩區司法局組織律師在田間開設直播間,通過"案例講解+連線調解"模式解決土地糾紛46起,實現普法"零距離"。
貴州還將法治建設與產業服務深度融合,爲數字經濟注入動能。全國首個大數據律師服務團、省律協大數據專委會推動法律服務數字化轉型;《法律大模型開發與應用服務規範》團體標準發佈,填補國內法律AI領域空白;"法管家大模型"通過"雙備案",爲企業提供合規風控、數據資產入表等智能服務,助力產業行穩致遠。
在2024年數博會上,"貴州律師服務數字經濟搶新機"座談會匯聚行業智慧,探討數據交易、人工智能倫理等前沿議題。省網絡法治研究中心(智庫)36名專家團隊,爲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推動"良法"與"善治"良性互動。
從雲上立法到田間普法,從數據確權到AI答疑,當侗族大歌的餘韻遇見算法代碼的節奏,一幅"數字賦能、法治護航"的現代治理圖景不斷繪就,爲這片"雲上"熱土構築起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