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CP非侵入性治療 改善心肌功能

EECP透過特製的氣囊擠壓下肢,與心臟跳動同步運作,利於血液迴流改善心肌代謝與功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在臺灣醫療界,非侵入性「藥物+物理」雙軌治療模式已逐步導入心血管疾病整合治療中,特別對於無法再接受侵入性手術者,或長期控制不佳患者,提供一條低風險、高生活品質的治療途徑。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心臟科醫師廖振宇表示,臨牀實務中,愈來愈多醫師轉向「非侵入性治療」策略,透過結合「加強式體外反搏療法」(EECP)與全新藥物機轉的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不會影響心跳、血壓,亦不會有頭痛等副作用,爲心血管疾病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與更完善的生活品質。

EECP透過特製的氣囊套包裹於小腿、大腿及臀部,並配合心跳節律擠壓下肢,促使心臟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增加,進一步改善心肌代謝與功能。同時,氣囊套的擠壓與心臟跳動同步運作,利於下肢血液迴流,增加心臟輸出量及全身血液循環量,幫助血液流向全身,就像是爲血管進行按摩,能有效提高心臟組織獲得血液及氧氣的輸送量。

廖振宇指出,這種療法可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心臟缺氧的情況,進而提升心臟功能,並改善血管內皮細胞,讓血管舒張恢復彈性,活化血管新生作用,啓動體內再生血管的自療機制,以達到持續改善臨牀症狀的效果。

EECP主要適應症包括:冠心病患者、心絞痛、心力衰竭,還可應用於許多慢性疾病,例如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性功能障礙等周邊血管循環問題。

EECP無需手術,治療過程中多數患者不會感到疼痛或不適,恢復時間短,患者能較快回歸正常生活;安全性高,大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廖振宇表示,在加強式體外反搏療法的基礎上,加入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治療,能進一步穩定心肌代謝。該藥物透過抑制晚期鈉離子進入心肌細胞,間接穩定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減少心肌缺血時的耗能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