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第二輪談判結束 趙隆:"談打併行"仍將持續
當地時間6月2日,俄羅斯與烏克蘭恢復直接談判後的第二輪談判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所副所長趙隆認爲,雖然俄方代表團團長表示對談判總體表示滿意,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甚至表示談判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從會談後公佈的信息來看,此次談判仍以工作層級的交換意見爲主,所謂的共識更多圍繞着人道主義議題展開,其形式意義大於實質價值的特點並未改變。
之所以說談判缺乏實質價值,因爲無論是烏克蘭方面在停火草案中提到的無條件停火,建立信任措施、主權問題、領土問題和戰後安排等5大訴求,還是俄羅斯方面關於解決危機根源問題和兩類停火方案的草案都表明,雙方在涉及停火條件監督和執行機制,重建信任措施,處理領土主權和安全保障問題,以及戰後安排等一系列問題上,仍然處於各說各話的階段。
然而維持談判在形式上的存在,也可以被視爲某種重要的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俄烏兩國通過此次談判,確實將此前停留在口頭並不清晰的停火與重建和平的條件,轉變爲具體的文本,並實現了相互交換,這將爲後續談判建立重要的基礎。
同時雖然談判前兩日,烏克蘭對俄羅斯本土發動了各類的奇襲行動,但雙方依然按部就班地參與了談判,並且提出在月底前可能舉行第三輪會談,這也確實增加外界對於俄烏通過談判實現某種具體成果,甚至達成停火協議的期待。
究其原因,趙隆表示主要是因爲面對特朗普所謂如果停火談判進展不利,就撒手不管的施壓,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都不願意拒絕或中斷談判,避免被扣上談判破局者的帽子,從而單獨面對美方的壓力。
簡單來說,維持談判在形式上的延續,將交換俘虜和陣亡者屍體等無需談判也可以完成的事項作爲成果,主要是爲了給美國有所交代,是必須做給特朗普看的政治姿態。
與此同時,俄烏在談判前加大對攻的力度,表明雙方都認爲場外攻勢依然是奪取談判籌碼,建立心理優勢和提高談判要價的最佳手段。
而俄烏後續的談判能否突破,依然取決於雙方對戰場形勢的總體評估,以及外部力量的干預力度,二者間相互影響相互聯動的局面不會改變。
編輯: 王騁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