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大發戰爭財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以俄羅斯人取代俄國佔領區內原居民的洗人口做法,是莫斯科長期採用的計謀。
精句選粹■The strategy of replacing the people who once lived in conquered territories with ethnic Russians is one that Moscow has long pursued.
目前俄羅斯在烏克蘭境內的佔領區,有大量房屋不是民衆因戰火逃離家園而空置,就是因爲被摧毀需要重建,結果成爲俄國政府、房仲和建商的大商機。對於來自俄國的買家則是大撿便宜的好機會。
俄軍2022年圍攻烏國港口城市馬立波(Mariupol),導致數以千計的平民死亡,市內9成建物受戰火波及。但烏國民衆的不幸,卻是俄國房仲和開發商的商機,從逃離的居民手中以低價搶購房產,或俄國乾脆以無產權人爲由徵收。
其中,在1950年代完工、曾被視爲馬立波地標的住宅建築「克拉克公寓」(Clock House)也受損毀。雖然公寓內大多數居民幸運地存活下來,但卻因爲俄國重建工程而被排除在外。
普達克(Elena Pudak)原本住在其母親在這裡擁有的一個寬敞單位。在爆發戰爭後,普達克跟丈夫和三個孩子逃難,她在離開前把母親公寓的鑰匙交給鄰居保管,但後來在俄國重建安排下竟然失去居住這裡的權力。
俄國2022年發佈命令讓居民能原地安置,本來是安民措施,但實際執行上卻是另一回事。俄國把克拉克公寓重建工程交給國企Roskapstroy子公司RKD建設進行,後者在重建後,開賣不到一週即售罄,但幾乎都賣給俄國人。
居民待遇 兩樣情
對原居民來說,自己是戰爭受害者,本來就不願意家園被摧殘後還要付錢買回來。但就算願意付錢,新房售價卻是他們獲得補償金的數倍而無力買回。俄國也把本來的原地安置辦法,改爲原居民可能被分配到市內其他地區。
相較之下,俄國爲鼓勵國民遷往烏國佔領區,讓新來的俄國人得到包括政府提供2%低利房貸等津貼優惠。這種以俄國人取代當地人的做法,被外界批評目的是洗人口,早在數十年前的蘇共時期就已經是慣用手法。
像馬立波等許多烏國地區受戰火摧毀,俄國在佔領後就把當地房產賣給搬來這樣的俄國人。由於部分公寓不需要大量整修就能入住,由於價格不高而吸引不少俄國人買來當退休之用或出租。
軟磨硬泡 搶產權
俄國出售房屋的舉動產生諸多爭議。除了部分房產是在佔領後於廢墟中重建而擁有新產權,當局宣稱其獲得數以千計的房屋,都是在戰火後失去產權人,因此政府有權力去處置這些物業,只要舊業主能回來證明,就會歸還房產或賠償。
戰前的馬立波居民洛索亨科(Oleksandr Nosochenko)指控俄軍奪走其位於市郊一幢濱海渡假屋。
由於他正在烏軍服役而不可能回去提出產權證明,他的妻子因俄軍曾激烈圍攻當地而拒絕回去。
即使民衆想要返鄉拿回自己的物業,不是困難重重就是被俄國政府百般刁難。像普達克目前居住在德國的母親,曾試圖返回馬立波討回自己克拉克公寓的賠償,但她抵達莫斯科的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時就被拒絕入境,讓她求償無門。
經俄國民用機場轉往俄國在烏國的佔領區,是逃離家園的烏國人回去的唯一途徑。若被俄國拒絕入境,他們根本無法回家討回自家房子或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