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體發力科創融資 探路“無人區”培育獨角獸

中經記者 何莎莎 北京報道

全球首條量子芯片生產線在合肥啓用,20億元“科創貸”正在對國盾量子滾動支持;國產大飛機C919衝上雲霄,帶動了多個供應商及航空產業鏈公司“登陸”科創板;藥明生物一款抗體新藥從實驗室走向臨牀,全程獲得了8.3億元知識產權證券化融資……大國重器誕生背後,金融引擎的驅動不可或缺。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科技創新正成爲推動經濟敘事升級與資產重估的關鍵變量。科技創新並非無根之木,金融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年3月,央行、證監會、科技部等部門提出設立債券市場科技板的構想。5月7日,證監會、交易商協會及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發佈配套文件,標誌着這一創新舉措正式落地,重點支持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和創業投資機構等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歷經兩個月的發展,債券市場科技板正加速爲科技企業注入金融“活水”。

我國當前的科技創新現狀如何?債市科技板正在從哪些方面助力“硬科技”融資?圍繞這些問題,《中國經營報》近期邀請遠東資信首席宏觀研究員張林和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新質科學家創業營主任、科學家總教練蔡瑋進行了深入討論。

中國科創探路“無人區”:從跟隨到引領的跨越

“中國科技創新已從跟隨模仿進入引領創新的‘無人區’。”蔡瑋舉例表示,不論是華爲的全棧自研,還是DeepSeek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不僅幫助我們抗住了兩輪外部的科創領域的打壓,還凸顯出中國在現階段已經具備了引領創新的能力。

張林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認爲,“過去幾十年裡,我們通過技術學習和模仿就能夠拉動經濟和社會的大步前進,而當我們逐步踏入技術前沿領域時,技術進步成爲‘破題’關鍵詞。”

從宏觀數據來看,我國在科技研發上的投入也是支撐科技創新的重要體現。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爲36130億元,比上年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

值得注意的是,蔡瑋指出,研發經費的組織效率還可以進一步提升。“以華爲爲例,其2024年營收爲8621億元,研發經費爲1797億元,佔總營收的20.8%。而我們對於高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是研發投入佔比在3%以上。因此只有加大研發投入佔比,才能在引領科技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蔡瑋進一步指出,當前原始創新的重要性在持續增強,因此在研發經費持續投入的同時,更需要高效的組織管理能力,如華爲引入了IPD模式(即集成產品開發模式,核心是通過跨部門協作、流程標準化和市場導向,提升產品開發效率和成功率)平衡創新與市場需求。

作爲我國首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提升科技創新增長引擎能力爲戰略定位,積極構建技術研發、產業培育、人才培養“三位一體”全球化協同創新體系,組織國家顛覆性創新、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中國目前的科學家數量在150萬人左右,我們通過新質科學家創業營幫助科學家實現從0到1的創業突破,並賦能其成長全程,直到培養成爲行業中的‘準獨角獸’企業。”蔡瑋表示,“有價值的科技企業,不僅要有顛覆式創新技術,同時要有維持公司長期發展的創新產品。科學家創業營就是要幫助科技型企業提升組織效率,做高質量的科技創新和創新產出。”

從政策到實踐:債市科技板打破融資壁壘

基於我國當下科技創新所處階段,更需要金融資源的重點支持和傾斜。蔡瑋認爲,不論是債市科技板、科創成長層,還是重啓的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都明確向創新企業傳達出要向原始創新、科技創新發展的強烈信號。

“統計數據顯示,一家企業在成爲獨角獸之前大概要消耗3億美元融資。特別是進入‘無人區’階段的科技創新,想要成功必然需要建立在大量資本支撐的基礎之上。”張林表示,債市科技板與科技創新本身的特徵更加匹配,這也是推出的動因之一。

作爲連接多市場的融資橋樑,債市科技板打破了銀行信貸、股票市場、VC/PE以及債券市場的融資隔離。“債市科技板,不僅僅是債券市場的擴容,其關鍵創新在於推動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機構、創投機構發行科創債的路徑。”張林指出,傳統銀行信貸放款的審覈機制嚴格,難以匹配科創企業“無抵押、無擔保、無盈利”的早期特徵;股票市場上市具備一定門檻,初創企業難以跨越。

相比之下,債市科技板具備以下三方面優勢:第一,明確支持真正能夠投早、投小的私募股權機構和創投機構進行融資;第二,提供了配套政策提高市場活躍度,推動評級機構優化評級符號,以更多信用信息吸引投資人;第三,鼓勵債券條款靈活設計,可以充分融合股權和債權優勢,爲融資人和投資人匹配定製化融資方式。

Wind數據顯示,自5月7日以來,科創債發行持續放量。截至7月15日,債市科技板下科創債已發行506只,發行規模達7023.78億元。

“2024年我國發行科創債和科技票據的主體中,約九成是國有企業。但今年債市科技板落地以來,民營企業和公衆企業發行科創債的比例已接近20%。從行業分佈來看,2024年發行科創相關債券的是建築、公用事業和煤炭這種傳統行業,而5月7日新政至今,主要爲非銀金融、公用事業、銀行、有色金屬、化工和硬件設備等。不論是發行主體還是所處行業,都出現了很大程度的結構優化。”張林表示,債市科技板在信號作用之上,已經切實開始發揮對科創投資的直接支持作用。

那麼,普通投資者能通過哪些渠道參與到科技創新投資?張林介紹,普通投資者在持有證券賬戶的前提下可以通過交易所市場的競價交易系統參與網上發行的債券認購,專業投資者(符合金融淨資產300萬元等標準)可通過投資評級爲AAA的公募債參與到科技創新投資中。同時,張林也提示投資者需注意風險適配。“科技投資本身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性,目前平均2%發行利率的科創債,對高收益需求者吸引力有限。建議投資者可以關注機構篩選的優質標的,以分散投資降低風險。”

債市科技板的落地,不僅是金融市場的創新,更釋放了國家支持硬科技的強烈信號。隨着政策持續優化,其在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推動科技與資本深度融合方面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編輯:李暉 審覈:何莎莎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