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雪貓冬”不如“借雪生金” 冰雪經濟“火力全開”

本文轉自:人民網

歐陽易佳

這個冬天,亞冬會很熱鬧,“爾濱”很“熱辣”。

春節期間,哈爾濱累計接待遊客1215.1萬人次,同比增長20.4%。

20.4%的增長數據背後,是驅動經濟蓬勃發展的強大動力。而191.5億元的旅遊消費總額,爲“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銀山”增添了有力註腳。

近些年,從“躲雪貓冬”到“借雪生金”,冰雪旅遊逐漸成爲東北特色產業,冰雪經濟火熱升級、生機勃勃。

2024年11月,《關於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印發,提出到2027年,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2萬億元;到2030年,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5萬億元。

發展冰雪經濟有何“冰法”?“小目標”如何達成?答案就在冰天雪地間。

“好環境,是發展冰雪旅遊的底氣。”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表示,冰雪地區的生態系統獨特且脆弱,保護好冰雪地區生態環境是發展冰雪經濟的應有之義,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發展。

“脫離冰雪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搞冰雪經濟發展無異於竭澤而漁。”俞海認爲,應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注重加強區域合作和協同發展。通過優化滑雪場、冰雪度假小鎮服務配套設施等整體佈局,強化冰雪地區生態環境源頭預防,分區分類加強生態系統保護。

俞海補充,推進冰雪場地設施建設和冰雪產業運營綠色化、低碳化,最大限度降低水資源和能源消耗,推廣使用綠色能源。把綠色環保理念融入人心,推行綠色交通餐飲住宿服務,激起公衆保護生態環境、崇尚綠色的行動自覺。

探索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的路徑,讓“白雪”變“白銀”,“冰天雪地”變爲名副其實的“金山銀山”。

如今我國北方地區,要賽事有賽事,要流量有流量。去年12月以來,國際雪聯跳臺滑雪洲際盃和跳臺滑雪女子世界盃相繼在“雪如意”舉行,周邊酒店共接待上萬名國內外遊客,帶動客流同比增長250%。

“早在一個月前,我們就預定好了這裡的房間,只爲一睹冠軍風采。”來自湖南的滑雪愛好者張女士告訴記者,她早在開賽前3天就來到了河北崇禮,專門住在了雲頂滑雪場附近酒店。

乘着這股“冬”風,“冷資源”的熱乎勁兒傳遞到了全國。廣州、浙江等地“冰雪+文旅”模式開發室內滑雪場,吸引滑雪初學者和親子游客;新疆、內蒙古等地融合民族風情、自然風光發展冰雪旅遊;福建、山東等地大力發展冰雪裝備製造業……

“冰雪資源的經濟價值可以通過冰雪產業的全產業鏈開發實現。”中國人民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蘇明明認爲,冰雪裝備產業的升級不僅限於裝備本身,還包括與之相關的設計、研發、製造、銷售、服務等整個產業鏈條的升級。

“這種升級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更加完整的產業鏈,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蘇明明說,“冰雪裝備產業的升級和區域協同發展,也能創造更多經濟價值。冰雪裝備產業的升級和協同發展有助於打破地域限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冰雪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也是冰雪旅遊發展的關鍵。可進一步探索冰雪項目和當地傳統節事活動相結合,打造具有品牌號召力的地方節事活動,將傳統文化和冰雪旅遊熱潮相結合,彰顯中國冰雪旅遊的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也能利用冰雪旅遊推進地方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蘇明明說。

《大衆冰雪消費市場研究報告(2023—2024冰雪季)》顯示,2023—2024冰雪季消費規模超過1500億元,72.73%參與冰雪運動的居民有消費支出。

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遊全產業鏈發展,冰雪經濟的“火力全開”。“冷資源”持續激發經濟“熱動能”,青山綠水、白山黑水間,釋放冰雪經濟的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