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設計與藝術療愈的融合創新:從一場沉浸式實驗到行業制度構建的躍遷

(原標題:多媒體設計與藝術療愈的融合創新:從一場沉浸式實驗到行業制度構建的躍遷)

她握筆片刻,在會場側幕調整最後一幀影像時,習慣性地擡頭望了一眼頂燈。那天早上,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尚未完全升起會議標識,清晨的光線和舞臺上的靜默形成一種奇妙的預演感。2024年8月10日,亞太經貿高峰論壇“多媒體設計與藝術療愈的融合創新”專題論壇就此開啓,而文清,這位視覺傳達與情緒建模方向的青年策劃者,在百位跨界專家和行業代表面前,以沉穩的語調展開了對“圖像如何成爲心理語言”的演講。

2024年的這場論壇,既是她第一次以主策劃人身份主導的國際專題會議,也是一場打破學科邊界、鏈接公共健康與創意設計的嘗試。如今一年將至,2025年她即將以亞太經貿高峰論壇理事會特聘委員的身份,再度籌備該主題方向下的全新活動。主題將不再只是分享與演示,而是聚焦制度化建設與區域級機制構建,邁向標準制定、項目孵化、跨國協作的實質化階段。

回望那場開啓討論的2024年論壇,整場議程清晰而豐富。從開幕式起,便有來自高校、醫療機構、互聯網科技公司及文化創意組織的近百位嘉賓參與現場討論。上午的主題演講板塊,由三位重量級嘉賓開啓對“科技+藝術+心理健康”的交叉議題剖析。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陳祿梵教授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將重新塑造視覺內容的表達機制,他強調:“情緒內容的生成,不再只是語言學範疇,而是多維結構的共生結果。”而來自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周彬副教授,則從感知心理學角度談及色彩對情緒邊界的刺激強度與修復潛能。他表示:“視覺傳達不再是裝飾,而正在成爲一種引導。”

文清在演講中並未展開理論探討,而是用六組案例與三項系統數據,講述多媒體語言如何介入特殊人羣的情緒自我調節過程。她提出,“繪畫系統本質上是一種情緒分區策略,如果我們能讓系統識別焦慮狀態,並反饋給創作者最適宜的色域和構圖形式,就能在無需語言的前提下,重建某種自我理解的路徑。”演講結束時,屏幕投射出一組由青少年抑鬱干預項目生成的視覺治療方案,其中一名學生畫出一幅紫藍調空房間,被自動識別爲“內向性收縮”,系統隨後推薦以暖色分散幾何補足構圖——這種“圖像迴應圖像”的邏輯,被多位在場心理干預專家評價爲“系統療愈”的有效補充模型。

如果說上午的議題是將理念展示推向臺前,那麼下午的工作坊則是一次面向所有人的沉浸式實驗。在文清的主持下,參會者分組進入VR模擬空間,體驗色彩、光影與聲音構成的動態視覺環境。每一組畫面都與典型情緒場景綁定——高飽和藍綠代表張力,低對比紫灰對應平靜。體驗者需在指定時間內標註自己受到的情緒影響。這種“由視覺引發主觀定位”的方式,被心理研究人員稱爲“反向激發法”,是對傳統心理問卷模型的技術型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論壇並非僅停留於理論呈現。現場互動激發了多個產業層級的合作意願。一家來自新加坡的用戶體驗企業在現場表示,希望將色彩情緒響應機制引入其面向中老年羣體的應用程序界面;一家專注兒童教育的出版社也提出,將與文清團隊共同研發基於插畫反饋機制的圖書干預系統。最終,論壇現場達成至少六項初步合作意向,涵蓋教育系統試點、設計工具嵌入、心理健康平臺接口對接等多個方向。

在這場活動背後,是亞太經貿高峰論壇持續推動文化科技交叉議題的系統性佈局。作爲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多邊經貿合作平臺,論壇近年來將“文化體育產業融合發展”設爲優先發展議題之一,並在2023年啓動“跨界機制孵化基金”,專門支持青年實踐者在視覺科技、人文療愈、社會創新等方向的研究試點。文清的議題推動,正是該平臺戰略重心在心理健康與藝術干預方向的關鍵切入點。

而這也爲2025年的新一屆議題策劃埋下伏筆。據理事會秘書處初步通報,文清將作爲核心策劃委員負責“視覺療愈創新機制構建計劃”的專題子議程。該項目擬設立“亞太青年視覺干預人才支持機制”、發佈首份《情緒導向視覺設計產業白皮書》,並計劃與ESCAP、南開大學亞太經濟組織合作研究中心、APEC數字健康計劃展開戰略聯合。

對於這一前景,她在4月的一次線上籌備會議上說:“2024年我們在討論‘它能不能做’,而現在我們討論‘它該如何長效做’。從敘事到設計,從工具到機制,這條路已經不再是探索,而是構建。”

她沒有再談畫面本身。更多的時候,她在會議室裡講的是指標體系、激勵模型、場景兼容性。那和去年在光影中輕聲講述情緒故事的文清略有不同,但也正因爲如此,人們開始相信她正在構建的,不只是下一場論壇,更是一個讓多媒體設計真正走進社會心理系統的“框架式介入路徑”。

從一次沉浸體驗,到制度構建的躍遷,多媒體設計與藝術療愈正跨出敘事型實驗室,走進公共系統、走入社會現場。期待文清與團隊在2025年的新動作,也期待更多創新者接力,將情緒之美變爲社會之力。(記者:李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