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信託公司半年度業績披露,部分淨利增速達24%,部分虧損幅度超200%
財聯社8月29日訊(編輯 李響)2025年上半年,信託行業在嚴監管與深轉型的雙重作用下,呈現“整體調整、頭部領跑、特色突圍”的特徵。
據財聯社梳理,目前是上市公司或控股股東爲上市公司的信託機構有13家(剔除已退市的中航信託),其中自身爲上市公司的有3家(山東信託、建元信託、陝國投信託),控股股東爲上市公司的有10家(含國投泰康信託、愛建信託、江蘇信託等)。
截至8月28日,國網英大、陝國投、江蘇國信、中糧資本等多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半年報數據顯示旗下信託的經營狀況,頭部信託機構憑藉轉型先發優勢實現逆勢增長,如英大信託以13.62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24.36%)躋身行業前三;部分信託轉型有所突破,如陝國投信託、江蘇信託、中糧信託在標品轉型、產融結合、特色賽道上取得一些成果。
從信託行業整體表現來看,截至目前53家披露半年報的信託公司中,合計淨利潤同比下降2.83%,4家機構出現虧損,五礦信託淨利潤跌幅超200%。尾部機構則處境艱難,6家營收不足1億元。頭部機構依託資源積累與業務創新領跑,上半年7家機構淨利潤突破5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傳統業務領域競爭日趨激烈、服務報酬走低,疊加轉型所需的成本費用增長,現階段信託公司業績仍面臨挑戰;行業轉型對信託公司深挖自身資源稟賦、打造新盈利點提出了更高要求;半年報數據背後的行業洗牌,既是標品信託崛起與非標業務收縮的結構性變革,也是監管政策重塑行業生態的深刻體現。
各信託公司分化明顯,差異化助力業績提升
從信託上市公司半年報來看,差異化優勢已成爲頭部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國網英大依託國家電網的資源稟賦,在能源、基建領域構築起獨特競爭壁壘,上半年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達14.44億元,營業總收入19.41億元穩居行業第二,其“產融結合”模式更被業內奉爲轉型標杆。
江蘇信託作爲江蘇國信的核心金融板塊,上半年實現營收18.37億元(同比增長3.74%),利潤總額17.56億元,在能源信託和區域金融服務中持續鞏固地位。
中糧信託則緊扣農業產業鏈,推進土地流轉信託項目,並創新開展“鄉村振興+慈善信託”模式,目前其資產服務信託規模達3520億元,財富中心管理規模較年初提升25%,彰顯出特色信託的成長潛力。
而服務信託與創新業務的突破同樣亮眼。以中信信託爲例,其上半年中標的金科股份破產重整服務信託,受託規模超1500億元,這一案例充分彰顯了信託制度在風險處置領域的獨特價值。
這種轉型路徑的差異,最終也反映在財務數據的分化上。
第三方機構用益信託網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披露業績的52家信託公司中,淨利潤排名前五的信託公司,貢獻了全行業40%以上的利潤,其中中信信託以15.67億元淨利潤居首,英大信託13.62億元位列第三;與之相對,五礦信託上半年淨利潤爲-2.67億元(同比下降241.77%),興業信託淨利潤爲-5.63億元。
“分化或部分源於轉型成本的巨大差異”,有業內人士分析,頭部公司在估值覈算、系統運營、信息安全等合規與科技領域的投入顯著增加;而尾部機構既無力承擔轉型成本,又失去了傳統業務支撐,陷入“轉型與不轉型兩端受困”的局面。
標品信託“接棒”非標,成上半年業務增長核心引擎
上半年,標品信託取代傳統非標業務,成爲信託行業增長的核心引擎,頭部上市公司的增幅尤爲明顯。
從中糧信託半年報可見,其標品資管業務規模已達1260億元,較年初增長19%,並構建起覆蓋現金管理類、純債類、增厚收益類的全品種產品矩陣。陝國投信託的轉型成效更爲突出——憑藉近80%的標品業務佔比,公司不僅實現7.26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5.74%),管理信託規模也穩步攀升至5860.64億元。
標品產品發行量加大,成爲上半年信託轉型的重要特徵。用益信託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標品信託累計發行9850款,合計規模2949.27億元,部分月份單月發行規模超400億元。“投資類產品類型的多樣化,是支撐行業規模的重要力量。”用益信託研究員帥國讓對財聯社分析,一方面,資本市場活躍爲混合類及權益類產品提供了良好投資環境,直接推動信託資金流入;另一方面,上半年投向基礎產業領域的產品成立規模達1683.45億元,環比高增25.80%。
“財政部2024年底提前下達萬億級地方債額度,還新增6萬億元隱性債務置換額度,這爲2025年上半年城投平臺融資提供了緩衝空間。”帥國讓補充道,儘管監管部門通過窗口指導嚴控新增政信業務,但部分信託公司仍通過隱性債務置換類等合規項目審慎展業,爲基礎產業領域業務提供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