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並舉健全求職招聘體系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羣體就業是重中之重。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強化校園招聘和就業市場服務”。校園招聘和就業市場建設是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要充分認識校園招聘的突出特點,利用好校園招聘活動所具有的崗位資源的集中性、人才供需的匹配性、崗位要求的針對性、求職應聘的便捷性和就業信息的安全性等獨特優勢。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加強就業市場建設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各類校外就業市場在推動就業資源共享、提升供需匹配效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引導畢業生到重點領域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當前,高校仍存在校內外資源統籌不足、就業市場開發不夠、公共就業資源投入有限、創新創業服務有待升級以及畢業生就業觀念亟須引導等問題。教育戰線要準確把握“強化校園招聘和就業市場服務”的深刻內涵,推動各項舉措落實落地。

推動資源共享,加強就業市場建設

一方面,要推動校內外招聘資源共享。校內資源在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發揮了主渠道作用,但在就業形勢更爲嚴峻的當下,僅僅依靠校內資源還遠遠不夠。特別是不同高校之間,就業資源千差萬別,優勢高校崗位資源溢出與新建高校崗位資源匱乏的矛盾較爲突出。建議依託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深入實施“共建共享崗位精選計劃”,歸集優勢高校崗位資源服務全國高校畢業生。同時,發揮制度優勢推進高校就業對口援助計劃,組織就業資源豐富高校面向基礎薄弱校、偏遠地區校,結對共享崗位資源。

另一方面,要加強區域性、行業性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建設區域性、行業性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關鍵是要完善體制機制,確保佈局合理、規範有序、運行有效。可以根據國家區域發展佈局、產業發展佈局和高校人才佈局進行規劃,統籌建設如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等跨省的大區域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深化教育系統與地方政府合作,依託行業協會加強電子信息產業、先進製造業、科技服務業、新能源新材料、汽車製造業等代表性行業市場建設,通過聯合舉辦行業性專場招聘會、人才供需對接活動等形式,主動爲重點行業輸送高校畢業生。

優化就業政策,推動更多公共服務覆蓋高校畢業生

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突破1200萬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的目標。當前,高校畢業生已成爲城鎮新增就業的絕對主體。要落實《意見》規定的“對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機構及其與高校開展的招聘活動,按規定給予就業創業服務補助”,對省級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機構舉辦的高校畢業生招聘活動,可按每場次每個展位給予一定標準補助;對省級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機構與高校聯合舉辦的畢業生招聘活動,補助標準可減半。對公益二類單位或市場性就業服務機構舉辦的畢業生招聘活動,各地高校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可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補助。同時,建議探索根據每年高校畢業生占城鎮新成長勞動力比例,調整各地的就業工作財政經費分配,使其向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傾斜。

優化創新創業服務,發揮創業帶動就業作用

要積極推動高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鼓勵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各省市或高校要設立面向大學生的免費創業孵化空間,保證每個有創業意願和創業項目的學生都能接受免費孵化,免費孵化期限可根據實際情況限定在2—3年。落實學生休學創業規定和創業補貼、稅費減免、擔保貸款等政策。爲創業團隊提供工商註冊、導師輔導、團體訓練、融資服務、法律諮詢、人才招聘、品牌推廣等全流程服務。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模式創新,引進市場化運營機制;鼓勵各省級創業園在保證免費孵化空間的基礎上,開闢半市場化“加速孵化”專區,構建更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助力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發揮專業優勢,支持高校畢業生到新業態新模式、中小微企業等就業創業

繼續支持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穩崗擴崗,用好小微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社會保險補貼政策,研究擴大一次性擴崗補助對象範圍,吸納更多高校畢業生到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就業。推出靈活就業社保補貼政策,擴大新就業形態權益保障範圍,解決平臺經濟從業者的後顧之憂。落實好“雙千計劃”,爲畢業生到新業態就業奠定專業基礎。深入挖掘靈活就業和中小微企業就業創業典型事例,加強示範宣傳,營造鼓勵支持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作者系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主任)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14日 第05版

作者:匡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