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被點名組閣 童子賢妙喻:不會去當什麼長
童子賢以「我的社會關懷:科技、人文、創業」爲題演講,提及自己連戶長都選不上,未來不會去當什麼長。(洪凱音攝影/洪凱音臺北傳真)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懂產業、能源,也具備人文素養,多次被點名組閣熱門人選;童子賢30日在婦聯會邀請下,以「我的社會關懷:科技、人文、創業」爲題演講時,與臺下聽衆互動時逗趣的迴應,我連戶長都選不上,與太太同是候選人,投票以3比1落敗,未來不會去當什麼長(行政院長、部長)。
雖然核三延役公投未過關,童子賢演講仍心繫臺灣能源問題;他回憶起小時候大家生活辛苦,家裡曾種甘蔗、代工塑膠花,臺灣仰賴成衣、農產品外銷賺外匯,如今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出口暢旺,我國人均GDP贏日本,理由很簡單,一個007皮箱裝的晶圓,價值可能勝過3大貨櫃農產品,但若沒有充裕的電力,我國的競爭力將很難維持,我們要珍惜現在得來不易的成果。
臺灣四面環海,土地面積中有八成是高山或丘陵,全世界人口80億人,是二戰結束兩倍之多,加上全球暖化,糧食問題更窘迫,當全球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臺灣生存壓力會跟北極熊一樣緊迫,臺灣廢核後,能源仰賴石化燃料,民衆長期暴露在PM2.5中, 與呼吸器官相關的癌症如肺癌、肺腺癌等人數增加,不要認爲煤炭、石化較便宜,不僅付出高昂健康代價,生活痛苦指數也跟着增加。
童子賢認爲,太陽能板底下有毒物質恐成土壤長久隱憂,也別以爲進口稻米、糧食可以解決,越南拼命種植更有經濟價值的咖啡豆,不再是出口大宗,臺灣要有糧食自主的意識,若沒有乾淨、有效率的能源,不僅現有競爭力將無法維持,臺灣未來恐怕變得又老、又窮、又餓、又病。
核三延役公投沒過,若興建新的核能電廠,3、5千億的建造成本仍會引發輿論壓力;童子賢認爲,站在能源經濟的角度來看,他不這麼認爲,核能電廠一年可以產生300億度的電力,乘以40年不僅創造1兆2000億度電,即使加上維護成本、平均一度電才1.5元,累計可省下幾兆元的經費,可彌補健保等財務漏洞,用整體財富健全角度,何必拘泥在3、5千億元的成本上。
童子賢感嘆,臺灣電力背後的爭議,是把它用宗教式的贊成或反對,有人視它爲神、也有人把它妖魔化,這都是不對,他說「政治不難,良心而已,核能不難,理性科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