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質性研究訪談的十二點建議
Cormac McGrath, Per J. Palmgren & Matilda Liljedahl
Cormac McGrath, Per J. Palmgren & Matilda Liljedahl (2018): Twelve tips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s, Medical Teacher, DOI: 10.1080/0142159X.2018.1497149
介紹
質性研究訪談是一種可行且被廣泛使用的數據收集工具(DiCicco-Bloom 和 Crabtree 2006;Jamshed 2014)。訪談有多種形式,既有個別訪談也有小組訪談,其中半結構化訪談在醫學教育研究中變得越來越普遍。質性研究訪談爲研究人員提供了深入探討訪談對象獨特經驗的機會,從而讓人們洞察不同的現象是如何被體驗和感知的。考慮到參與者與研究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對人類現象探索的重視,訪談傳統上被視爲與質性研究和自然主義範式相關的數據收集方法(Côté 和 Turgeon 2005;Halcomb和 Davidson 2006)。
以下建議借鑑了我們作爲質性研究者的經驗,以及質性研究方法的廣泛文獻。這些建議可能在訪談的不同階段更爲有用,有些建議在規劃階段可能更相關,有些則在進行訪談時更爲適用,而其他則在訪談之後最爲相關。
建議 1
確定何時適合使用質性研究訪談
質性研究訪談是一種數據收集工具,適用於多種研究方法,因此可以用來解決許多研究問題。然而,當研究者希望理解受訪者對某一現象的主觀視角,而非生成可廣泛推廣的羣體理解時,質性研究訪談是更爲理想的選擇。例如,質性研究訪談非常適合探索病人對疾病的體驗,或臨牀醫生對職場學習的看法。因此,應用質性研究訪談的研究具有爲社會中少數羣體和其他未被充分聽見的羣體提供發聲機會的潛力(Reeves 等 2015)。此外,研究者應考慮到佔用受訪者時間的倫理問題,因此應確保僅邀請對研究現象有獨特見解或經驗的參與者,避免不必要地增加參與人數。
建議 2
準備好作爲訪談者的角色
作爲訪談者,準確的準備工作不容忽視,包括概念性和實踐性的準備(Brinkmann 和 Kvale 2005;Brinkmann 2014)。成功的訪談始於詳細的規劃,考慮研究問題的焦點和範圍。必要的背景閱讀包括相關領域的文獻以及如何進行質性研究訪談和你所採用的具體科學方法,這有助於進一步發展你的研究問題,並且有助於訪談指南的構建。
在準備進行質性研究訪談時,熟悉所使用的數據錄音設備非常重要。訪談地點的選擇也需要考慮,因爲它可能會影響數據收集。我們建議訪談應安排在受訪者方便的時間和地點,確保環境舒適,避免可能的干擾和噪音。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將需要正式的倫理批准。然而,你始終需要獲得受訪者的知情同意(Illing 2014)。
建議 3
構建訪談指南並測試你的問題
進行質性研究訪談意味着你可能要求受訪者反思一些對他們而言潛在重要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是改變生活的事件。你所關注的現象可能在專業上具有重要性,或者你可能正在採訪參與者,瞭解他們如何體驗疾病或失去親人的痛苦。因此,你應該提前制定訪談指南,並進行至少一次測試訪談。通過進行測試訪談,初學者可以在開始數據收集之前積累經驗。這些測試訪談可以與同伴或志願者進行,它們爲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機會,來探索語言、問題的清晰度以及積極傾聽的各個方面。訪談的風格對於與受訪者建立非侵入性和開放的對話至關重要(Krag Jacobsen 1993)。
避免在研究訪談問題中使用深奧的術語,而應儘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質性研究訪談可以是開放式的或結構化的。一個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訪談指南可能只包括一兩個預設的問題,讓訪談者能夠根據受訪者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訪談指南應與方法論方法保持一致(Laksov 等 2017)。相反,結構化訪談指南通常包括預設問題,所有受訪者都以相同的方式提問,目的是引出對相同措辭的回答。在醫學教育中,通常應用半結構化訪談,意味着訪談指南包括一些預設問題(通常爲 5 到 15 個問題),但訪談者可以通過後續問題進行追問,以更深入地探討受訪者的回答(Lingard 和 Kennedy 2010)。
通常,訪談開始時,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以讓受訪者感到輕鬆,並幫助其熟悉訪談的主題是個好主意。比如:“請告訴我,你在這裡工作多久了?”“你是如何第一次參與教學的?”或“你爲什麼想成爲一名護士?”訪談深入後,像“在你看來,什麼是優秀教師的標誌?”或“你如何看待你現在工作場所的工作負擔?”這樣的問題,更可能得到受訪者的深入回答,而不是作爲訪談的第一個問題提出。像“你還有什麼想補充的嗎?”這樣的問題可以作爲一個合適的結束問題。
建議 4
考慮訪談情境中的文化和權力維度
在訪談之前,必須評估文化維度和權力維度(Nimmon 和 Stenfors-Hayes 2016)。這種分析可能包括考慮訪談情境所提供的條件以及可能遇到的障礙。人是具有文化特徵的存在(Rogoff 2003),他們可能對訪談情境有不同的期待。有些人可能會將訪談視爲一種困難或侵入性的情境,有些訪談可能需要第三方在場,作爲翻譯員或是對受訪者情況有文化敏感性的人員。上面提到的測試訪談可能會揭示出這種挑戰。醫學教師在採訪學生時需要意識到顯性和隱性權力關係,且要意識到學生並非試圖迎合期望,提供他們認爲正確的回答。類似地,學生採訪教師也可能涉及並反映出權力關係,這需要提前謹慎考慮。
建議 5
與受訪者建立融洽關係
在質性研究訪談中,建立融洽的關係和確保舒適的互動非常重要,最好在訪談之前就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同時在訪談過程中也要不斷進行。進行訪談時的一大挑戰是,訪談情境中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建立信任(DiCicco-Bloom 和 Crabtree 2006)。因此,你應提前準備一份簡短的研究項目總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發送給受訪者,告知他們訪談內容和爲何該話題值得討論。
在訪談過程中,融洽關係也至關重要,它能夠幫助受訪者提供豐富且詳細的經歷描述,這是研究的核心。建立融洽關係的關鍵是建立一種親近感。如果你已經認識受訪者,那麼建立融洽關係可能會更容易;否則,這一任務可能會更加困難。建立融洽關係的一種方法是以開放和好奇的態度接近受訪者,明確說明你爲何對他們的特定觀點感興趣(Krag Jacobsen 1993;Schoultz 等 2001;Bell 2014)。例如,“請告訴我你對⋯⋯的興趣”比“你在⋯⋯時遵循哪些規則和規定”更容易被理解爲不具威脅性的問題。
建議 6
記住你是數據的共同創造者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是數據收集的主要工具。因此,訪談者需要反思並意識到他們的角色可能如何影響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的對話。在質性研究訪談中,我們認爲訪談者不應被視爲污染或偏見數據的存在,而應被視爲與受訪者共同創造數據的合作者,其中訪談者的先前知識可能在理解情境或受訪者的經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訪談者不是訪談中的被動角色,而是一個運用自身能力、經驗和專業知識的工具(Lingard 和 Kennedy 2010)。例如,一位同時也是臨牀醫生的訪談者可能會利用自己對臨牀環境的瞭解,邀請受訪者深入討論臨牀問題,而不是訪談者對臨牀背景不瞭解時那樣。正因如此,我們建議訪談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背景,當然,應該是以一種體貼的方式。
建議 7
少說話,多傾聽
作爲新手訪談者,缺乏經驗可能導致訪談者在對話中過於活躍。由於在這種情況下的緊張情緒或經驗缺乏,受訪者可能會不自覺地填補空白並將對話引導到某個方向。訪談者可能需要少說話,讓沉默成爲推動對話的催化劑。積極傾聽受訪者意味着要尊重沉默,並將這些安靜的時刻視爲持續反思的機會。討論那些對受訪者具有深刻意義的主題時,可能會促使受訪者進行深刻的反思。因此,保持開放和誠實,保持興趣(Bowden 和 Walsh 2000;Seidman 2013),多聽,但也要積極傾聽(Giger 2017)。
建議 8
允許自己調整訪談提綱
在初步訪談後調整問題,可以使訪談提綱在訪談過程中得到微調。有些問題可能會被誤解,其他問題則可能與研究問題無關,或者超出了研究的範圍。例如,在我們的一項研究中,“你如何看待這裡的氛圍?”這個問題被學生理解爲關於物理環境和空氣質量的問題,而訪談者的意圖是瞭解診所中的社交環境(Liljedahl 等 2015)。因此,要保持警覺,傾聽受訪者的回答,並反思你的問題是否被以你期望的方式理解。在訪談過程中,跟進問題有助於探查你的問題是如何被理解的。此外,當需要時,勇敢地在下次訪談前對訪談提綱進行修改。
建議 9
準備好應對意外的情緒反應
在醫學教育領域,我們有時會涉及與疾病和死亡相關的研究主題,或受訪者自己經歷的,例如騷擾、壓力、失敗,或受訪者在面對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時的經歷。這些話題可能會引發受訪者不安的情緒,這些情緒他們可能以前並未意識到。因此,訪談者必須對受訪者在分享某些話題經歷時的反應保持敏感。有時,受訪者能夠自行處理這些情緒,但有時,作爲訪談者,你需要採取行動以保護受訪者(Varpio 和 McCarthy 2018)。這可能包括打斷訪談並引導受訪者尋求適當的幫助。邀請受訪者提出與訪談話題相關的重要問題,並在訪談結束時詢問受訪者是否有任何想補充的內容,特別是關於訪談中關注的主題。
建議 10
及時轉錄訪談
一旦數據收集完成,數據轉錄過程便開始了。雖然轉錄很少被明確定義,但它可以描述爲將口頭語言(如訪談中的錄音數據)轉化爲書面形式的過程,以便進行數據分析。質性研究訪談中最常見的轉錄形式是逐字轉錄,它指的是對口頭數據的逐字再現,其中書面文字是音頻錄音中的話語的精確複製(Poland 1995)。質性研究訪談的數據轉錄非常耗時。對於初學者來說,初步的轉錄工作可能需要每小時錄音數據轉錄四到八個小時的時間。此外,轉錄過程產生的大量材料需要反覆審查和分析。在轉錄過程中很容易誤以爲它只是將口語轉換爲書面文字,但實際上,考慮到停頓、笑聲和受訪者提供的其他提示符號,它們可能標誌着訪談中的重要事件,這些提示在轉錄過程中可能需要被記錄下來。在轉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這可能是由各種因素造成的。因此,需要採取措施檢查轉錄的質量。儘管轉錄是一個費時且艱苦的過程,許多研究人員仍選擇自己進行訪談轉錄,因爲這有助於更好地瞭解數據。在進行轉錄時,我們建議研究人員在訪談完成後儘早進行轉錄,這樣可以幫助研究人員開始識別分析結構,並發現不同受訪者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建議 11
檢查數據
作爲確保質性數據探索可信度的一部分,可以使用成員檢查(也稱爲受訪者驗證或參與者驗證)。成員檢查是一種方法,將訪談轉錄或分析結果返還給參與者以求一致(Lincoln 和 Guba 1985;Creswell 2013)。我們的經驗表明,這一過程爲新手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檢查數據質量的好機會。因此,成員檢查可以作爲一個反饋板,幫助檢查是否正確理解了受訪者的反饋,尤其是在捕捉諸如諷刺、情緒、沉默或其他肢體語言等細微差別時(Birt 等 2016;McGrath 等 2016)。然而,一些研究人員建議對成員檢查保持謹慎,因爲它可能存在一些潛在的弊端,如在解讀上的衝突觀點(Angen 2000;Morse 等2002;Varpio 等 2017)。
建議 12
及早啓動數據分析
質性研究的一個主要難點是,它通常會迅速產生大量煩瑣的數據,往往導致數百頁轉錄文本。Miles(1979)將質性數據描述爲“有吸引力的麻煩”;它因其豐富性而具有吸引力,但研究者卻需要努力從這些豐富的數據中尋找分析路徑。因此,你需要在進行所有訪談之前,就開始考慮數據分析。研究問題的性質以及你如何進行分析,將決定訪談的深度、質量和豐富性。因此,我們建議不要等到所有訪談數據都被轉錄完再開始分析數據。推遲數據分析可能會給研究者一種面對龐大任務的感覺;而儘早開始分析的一個好處是,提前思考分析過程使研究者能夠更早地意識到正在出現的類別和主題。
總結
質性研究訪談是一種強大的數據收集工具,它爲醫學教育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了探索教育和醫學實踐中未知領域的機會。本文闡述了進行質性研究訪談時需要考慮的12點建議,並簡要概述了質性研究訪談的基本內容。我們承認,某些研究方法可能要求採取不同於上述描述的程序。儘管以上12個步驟是按順序排列的,但作爲一種嚴謹的數據收集工具,質性研究訪談需要一個反覆推敲和反思的工作過程,以最好地服務於其目的。(本文轉載自社科乾飯指南微信公衆號,作者SY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