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我軍情報常被破譯,上級下令:報務員全換成溫州籍戰士
"風語者"在二戰中,美軍曾用印第安納瓦霍族的語言作爲密碼,讓日軍摸不着頭腦。沒想到,咱們中國也有類似的"神秘武器"!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竟然用了一招"絕密戰術"讓溫州籍戰士當報務員。難道溫州話真的那麼難懂,連"老鐵"越南人都聽不懂?
說起方言,咱們中國可謂是五花八門,但要說哪種方言最讓人抓狂,溫州話絕對能排上號。有句玩笑話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溫州話。"這話可不是空穴來風啊!
溫州話之所以這麼難懂,還真有點來頭。它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詞彙和發音,甚至有些地方聽着跟日語有點像。別誤會,這不是日語影響了溫州話,而是唐朝時期吳語對日語的影響造成的。所以說,溫州話可是"活化石"級別的存在!
話說1979年,中國和越南這對曾經的"鐵哥們"鬧掰了,打起了仗。這場仗可不簡單,因爲越南方面可是對咱們解放軍瞭如指掌。爲啥?原來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就有不少越南人來中國學習。到了50年代到70年代,更是有成千上萬的越南學生在中國接受教育。據統計,光是在桂林學習的越南學生,就培養出了4位副總理、40多位省部級官員和30多位將軍。嘖嘖,這關係戶夠鐵吧!
不僅如此,越南的軍隊還整建制地來中國"深造"!1950年5月,越軍第308師來到中國,我們13軍不僅給他們穿新衣、發新裝備,還手把手地教他們打仗。這麼一來,到了1979年,越軍上下對中國的情況簡直是瞭如指掌,連普通話、廣西話、廣東話都能說得溜溜的。
可以說,這場仗一開打,我們就吃了大虧。那時候,咱們的通訊設備還不夠先進,主要靠步話機聯絡。結果,越軍一聽就能破譯我們的通訊,搞得我軍經常遭到伏擊,損失慘重。
就在這危急關頭,有個聰明的指揮員靈機一動。他發現營裡有幾個溫州兵,平時說話嘰裡咕嚕的,連其他中國戰士都聽不懂。這不就是現成的"密碼"嗎?於是,他馬上下令,把所有報務員都換成溫州籍戰士。
這一招可絕了!越軍再厲害,也不可能精通全國上千種方言吧?果然,這招一使出來,效果立竿見影。我軍的情報再也不會被輕易破譯了,遭遇伏擊的次數也大大減少。
這招妙棋不僅在1979年派上了用場,到了1985年的老山輪戰中,更是被廣泛使用。有個叫胡建光的班長回憶說:"從戰前佈置到戰時指令,再到彙報作戰動態、傷亡情況,我們全都用溫州話。"另一位班長虞尚義也說,打仗時步話機裡常常傳來溫州話的提醒:"留心,前面有埋伏!"或者指令:"走邊上過,某班左邊,某班右邊,兩邊包抄。"
這些溫州籍戰士可立了大功!上世紀80年代初,溫州軍分區還專門開了個表彰會,表彰這些會說溫州話的作戰英雄。
溫州話的這段"光輝歷史",讓人不禁感嘆語言的魅力。它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載體。難怪2008年11月8日,"世界溫州人研究中心"在溫州大學成立時,特別強調了保護溫州方言的重要性。
溫州話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特殊作用,可謂是給了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在特定的環境下可能會發揮出驚人的作用。它也提醒我們要珍惜和保護我國豐富多樣的方言文化。
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地方的"活化石",記錄着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更應該重視方言的保護和傳承,讓這些獨特的語言繼續綻放光彩。溫州話,無疑爲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文化課和歷史課。讓我們一起爲這些"溫州話戰士"點贊,也爲中國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化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