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信仰的執着追求令人動容(人民論壇)
李昌禹
最近,92歲高齡的遊本昌入黨,一句“胸腔裡跳動的,依舊是當年那個渴望光明的少年的心”,展現出的對信仰的執着追求令人動容。
信仰,對當下一些年輕人來說也許是個有點“高大上”的詞。有人覺得它“空”,認爲談論它是唱高調;有人說它“遠”,彷彿那是屬於遙遠的革命戰爭年代的事,於是敬而遠之。
其實,信仰既不“空”,也不“遠”,信仰於我們猶如空氣,日日受益而不覺。試想,當你身處貴州榕江洪澇災區,陷於困境之中,是誰高喊着“我是黨員,我先上”,義無反顧地衝到救助羣衆的第一線?當你在萬家燈火中,與家人其樂融融時,是誰在衛國戍邊的前線寫下“清澈的愛,只爲中國”,毅然決然爲保衛家園獻出生命?
在最危險的時刻,總有一羣人毫不猶豫地衝在最前面。這種無私無畏的精神,正是源於心中燃燒着的信仰之火。
什麼是信仰?從發生學上說,信仰源於人類祖先的弱小與外界環境的強大。面對飢寒交迫和疾病猛獸,人們將美好生活的嚮往寄託到某些具體或抽象的事物上,信仰便由此產生。
100多年前,共產主義——這一人類社會美好圖景成爲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正是源於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人們有着對國家民族美好未來的嚮往。山河破碎時,在暗夜中,在迷茫中,在各種救國的道路都走不通的時候,是共產主義信仰爲一個民族點燃了一盞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燈。
“延安的城門成天開着,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揹着行李,燃燒着希望,走進這城門。”抗戰時期,詩人何其芳這樣描述延安對青年磁石般的引力。全面抗戰初期的兩年,爲了心中的信仰奔赴延安的知識分子多達4萬餘人。
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共產主義信仰何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力量?因爲它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公平、正義、美好的嚮往,激發勇敢、奉獻等寶貴的品質,驅動人們爲實現它而不懈奮鬥;因爲它超越個人私慾,將個體生命融入偉大事業,讓人們在面對艱難險阻時充滿力量,面對利益誘惑時不爲所動,始終堅守心底的那道光。
這,是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因爲有崇高信仰,每個人都能化身時代的英雄。
我們這個時代,從不缺乏有崇高信仰的人。駐守缺水少電的孤島32年,每天清晨升起國旗,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守島衛國的義舉,打動了無數國人;數十年如一日,以羸弱的身軀爲山區女孩擎起一盞人生的明燈,“燃燈校長”張桂梅用心血詮釋了對初心的堅守;紮根敦煌六十餘載,“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以自己的青春不再,換來莫高窟的青春正好……他們的人生告訴我們:將自己的生命與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連接,才能尋求到更飽滿的人生意義。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到延安去、到解放區去,支援邊疆、志願服務,探火登月、爲國造“芯”……在共同信仰的旗幟下,一代代青年用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動、青春的創造,推動中華民族勇毅前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新時代青年生逢其時,惟有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才能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在接續奮鬥中把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向前進。
惟願每一個青年,縱使歲月流轉,“胸腔裡跳動的,依舊是當年那個渴望光明的少年的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