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現「交通暢行」願景 竹市府公佈交通改善施政成果
新竹市地狹人稠,交通是施政難題與重點,新竹市府今舉辦交通改善施政成果記者會,向市民報告自市長高虹安上任至今的交通改善與道路建設進展。圖/新竹市府提供
新竹市地狹人稠,交通是施政難題與重點,新竹市府今舉辦交通改善施政成果記者會,向市民報告自市長高虹安上任至今的交通改善與道路建設進展,包含爭取中央補助改善行人環境、瓶頸路口、道路安全、智慧交控等,同時優化大衆運輸服務,推動停車管理智慧化等措施,逐步實現交通暢行願景。
代理事長邱臣遠表示,市府跨局處推動「道安五環」,降低整體事故風險,今年1月至5月交通事故與2024年同期相比,A1死亡人數減少30%,A2受傷人數減少4.9%,顯示交通改善已逐步展現成效,上半年也達成交通部所訂較2023年減少15%交通死亡事故的目標。
邱臣遠說,高虹安上任後立即成立交通改善小組,已召開27次會議,2023年8月竹市全國首創智慧裝卸貨車格,引進智慧停車柱及科技執法,也擴大至竹市學校家長接送區,解決佔用的問題及提高週轉率,目前全市智慧停車柱累計建置1381席,此外,也跨單位合作與稅務局、警察局、新竹監理所及監理站成立「新竹市淨牌羣組」及「欠稅拖吊羣組」,經由開單系統偵測到車牌黑名單即通報並查扣欠稅大戶、註銷或僞造號牌車輛。
邱臣遠表示,市府帶頭邀請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推動桃竹竹苗通勤定期,規畫4種方案,最便宜「竹竹月票288元」,2023年10月2日上路以來累積購買人次超過50萬人次,運量累積超過2100萬人次,整體公共運輸運量成長41.8%。
交通處表示,市府向交通部爭取新竹縣市與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合作推動國道1號智慧交通發展計劃,於去年9月正式啓動,平均旅行時間減少達18%。此外,也克服困難完成長度160公尺的高峰路拓寬工程,從1車道增加爲3車道,新設3公尺寬的人行道,有效分散進出園區的壅塞車流,提供行人友善空間。
工務處表示,在道路建設的部分,截至今年6月臺一線替代道路(118線至臺68線)工程進度已達15%,預計在2027年4月底完工。頭前溪替代道路工程的都市計劃變更案,已提報內政部都市計劃委員會審議中,接下來將持續推動相關作業,確保工程順利進行。經國大橋交通改善工程已完成細部設計,預計在今年7月中旬送交國土署審查,待審覈通過,工程即能順利推進。
另外,慈雲路空橋工程進度也已於今年6月達18.3%。市府積極辦理路面改善,至今已完成224條道路及巷弄道路整修,總長56.1公里、面積44.7萬平方公尺,更嚴格把關本市路燈裝置品質,已汰換全市4714盞老舊路燈。
市議員張祖琰說,市府的多項作爲,包括成立「交通改善小組」、跨縣市推動TPASS通勤月票規畫、先導公車的試辦等,都讓民衆在日常生活中切實感受到交通環境的優化與提升,展現市政革新的具體成果。
市議員李國璋指出,市府針對東區通往園區的整體交通動線,透過有效的分流與管制措施,已有顯著改善,而備受關注的慈雲路空橋工程,也將在完工後大幅提升新竹科學園區周邊交通的順暢度,呼籲民衆在施工期間多加體諒與配合,一同攜手迎接更加便捷與安全的城市交通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