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天文攝影有興趣的民眾看過來!清大展出天文攝影展
清大天文社(NTHU Astronomy Club)攝影展「穹頂映像:將宇宙收納於指腹之間」正在旺宏圖書館4到6樓藝想空間展出。圖/清大提供
清華大學旺宏圖書館現正展出「穹頂映像:將宇宙收納於指腹之間」天文攝影展,展覽內容囊括清大天文臺的誕生、哈雷彗星的迴歸,到星空營、全國聯盟的成立,時光流轉半世紀,不變的是對宇宙的仰望與好奇,清大指出,歡迎對天文攝影有興趣的民衆來觀展,或贊助啓動17.5吋鏡片望遠鏡計劃。
清大天文社(NTHU Astronomy Club)攝影展「穹頂映像:將宇宙收納於指腹之間」正在旺宏圖書館4到6樓藝想空間展出,一幅幅讓人屏息的作品,不只是學生對滿天星斗的嚮往,更是一場傳承超過50年的冒險。
清大指出,1971年丘宏義從NASA來到清大擔任訪問教授,爲引導學生接觸天文,他發起自制望遠鏡計劃。在李怡嚴、王企祥、沈君山、毛高文等衆多教授與學生的響應下,一步步克服設計鏡架、赤道儀、電子控制系統和研磨鏡片等難關,成功打造出當時全臺鏡面最大的16吋望遠鏡。
這項計劃不僅催生了舊物理館頂樓天文臺的設立,更成爲清大天文社的起點。多年過去,天文社經歷哈雷彗星引發的追星熱潮、物理館的拆遷,也舉辦「星空之子」天文營,與各校一同催生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推廣天文不遺餘力。
清大天文社長莊景喻透露,近期他們找到一面17.5吋的鏡片,查閱數十年前的社志後認爲可能是學長姐們留下的資產,「知道這件事的幹部們都摩拳擦掌,想仿效50年前創社學長姐的腳步,製作屬於自己的望遠鏡!」
天文社指出,此次展覽自1971年清大學生自制16吋望遠鏡起,一羣仰望星空的青年就此展開追星的冒險。從清大天文臺的誕生、哈雷彗星的迴歸,到星空營、全國聯盟的成立,清大天文社代代傳承,鏡頭不斷對準夜空,走進夜色,將天文熱情化爲永恆光影。
同時也精選天文愛好者拍攝的作品,其中有夢幻星雲、特殊星系與構圖優美的星野攝影等,每一張照片,皆是與宇宙對話的痕跡。誠摯邀請民衆一同走入這片星海,感受那份「初見繁星」的悸動,也歡迎贊助天文社啓動17.5吋鏡片望遠鏡計劃。
馬頭星雲位於獵戶座的腰帶附近,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黝黑的雲氣在明亮的氫輝背景前投下清晰剪影,形似一匹昂首的駿馬。此作品由臺灣最大,鹿林天文臺的一米望遠鏡所拍攝。張家銘/攝影
天使星雲(NGC 2170)位於獵戶座旁,卻少爲人知。由多種星雲組成,背景藍白色的多半是反射星雲,也有紅色的髮色星雲,加上前景的暗星雲,讓其產生亮暗對比及豐富的層次感,如天使展翅般夢幻。林孟辰/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