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抗戰勝利最初受降在這裡 傳奇「飛虎隊」也長期駐防
終結8年抗戰的第一份日本受降書是在今天的湖南省內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遞交,史稱「芷江受降」,圖爲受降舊址。(吳泓勳攝)
對日抗戰勝利後,作爲受降地的芷江建立起受降紀念坊,一度遭到毀損而重建。(吳泓勳攝)
由陳納德將軍帶領的「飛虎隊」在抗戰期間協助中國空戰良多,長期駐防的芷江當地也建立起紀念館。(吳泓勳攝)
由「飛虎隊紀念館」收藏展出的「血幅」,寫有來華助戰洋人軍民一體救護。(吳泓勳攝)
2025年是對日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80週年,關鍵時刻是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受降典禮除當時臺灣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辦外,整個大陸戰區歷經多番選擇後,定於如今湖南省內懷化市內的芷江侗族自治縣,史稱「芷江受降」,成爲終結8年對日抗戰的關鍵地。同時也走訪因長期駐防當地而建立的「飛虎隊紀念館」。
1945年8月21日,侵華日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一行飛抵湖南芷江,遞交日本第一份投降書,史稱「芷江受降」。表示,先是確定芷江受降,日方交出了百萬侵華日軍在華兵力部署圖,並接受載有侵華日軍無條件投降詳細規定的備忘錄。之後纔有9月9日的南京受降儀式。
受降舊址建立起受降紀念坊,被稱爲是中國的凱旋門,一度在文革時期遭到毀損而重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認爲,這是中國人民勝利的地方,是中華民族挺直腰桿的地方,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來瞻仰重溫當日輝煌的偉大勝利。
針對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80週年的兩岸意義,吳建宏認爲這是精神的紐帶,彼此同文同脈,兩岸特別是臺灣同胞是最早反對日本侵略者的,開啓反對日本侵略者的先河,兩岸團結抗戰精神在今天非常重要,也希望兩岸青年要更多互動,重溫先輩抗擊日本與法西斯的精神。
同時兩岸媒體團此次也造訪「飛虎隊紀念館」。「飛虎隊」正式名稱爲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屬於美國派遣志願軍支援抗日援華,提供戰機與飛行人員組成的空軍部隊,由陳納德將軍帶領。因其插翅飛虎的隊徽和鯊魚頭形的戰機機首而以「飛虎隊」聞名。
吳建宏說,曾幫助中國的飛虎隊員與隨軍記者等,陸續捐贈了2000多件文物給紀念館。過去20年間,也有不少美國飛虎隊員及家屬先後來到芷江,延伸中美之間因飛虎隊而結下的友誼。